•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萬億即時零售市場打開就業新空間

2022-09-23 10:2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培育新産業 帶動新就業

  萬億即時零售市場打開就業新空間

  “即時零售”的興起是近年來中國零售市場最大的變化之一。商務部發佈的《2022年上半年中國網路零售市場發展報告》中明確提及“即時零售”,並指出其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中的重要價值。《即時零售開放平臺模式研究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25年,即時零售模式僅開放平臺的規模就將達到約1.2萬億元。

  即時零售的主要特徵是“線上下單,線下30分鐘送達”,其供給高度依賴本地門店。基於這一基本屬性,即時零售業態的發展也創造了更多的本地就業機會。其中既包括“分揀員”“網約配送員”等百萬級規模的新型職業,也包括“水果質檢師”等一大批通過新技能滿足新需求的新型職業,吸納了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進城農民工、新生代勞動者等多類就業群體投身其中。

  專家表示,隨著即時零售業態的發展,新就業形態逐漸演變為標準清晰、任務明確的新職業,在拓展職業版圖,讓勞動者有了更多就業新選擇的同時,也有助於打通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職業上升通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幫助社會勞動力實現轉型。

  分揀員市場需求激增

  “叮——您有一筆新的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

  在吉林省延吉市的一家文具店裏,收單機頻頻發出提示音。孫岩穿梭在貨架之間,伴隨著掃碼機的“滴滴”聲,一件件商品被整齊添加到打包袋中。在短短兩分鐘之內,孫岩就回到包裝臺,將分揀好的商品遞到配送員手中。

  孫岩從事的崗位,在業內被稱為“分揀員”,是即時零售業態所催生的新型職業之一。疫情以來,大量實體店紛紛接入即時零售平臺,通過承接海量的線上購物需求,開闢新的發展路徑。孫岩所在的“華麗文具店”也接入了美團平臺,門店的服務半徑從過去的附近1公里拓展到周邊3至5公里,在各類消費需求的帶動下,其線上業務激增,目前的月訂單量已經達到5700多筆。

  “隨著消費趨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外賣買一切’了。”孫岩表示,由於線上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文具店的備貨品類也更加豐富,“300平方米的店舖裏裝了超過5000種商品,而分揀員就是門店裏的‘活地圖’,非常清楚每一個商品的擺放位置。”

  “分揀員並不只是‘商品的擺渡員’,更是‘品質的把關人’。”孫岩稱,工作過程中,分揀員不僅承擔快速將商品分揀出庫的工作,還要從外觀、效期等多個方面,對相關商品進行復核,保證商品品質。

  “每個月的基礎收入是3000元,其他按單計算,加上爆單時候的階梯獎勵,我一個人的工資能夠撐起家庭收入的半邊天了。”孫岩介紹稱。

  即時零售紮根于本地供給,為各地區創造了本地就業崗位,也為從業者提供了就近工作的機會。隨著即時零售業態的快速發展,在全國各地均出現了像孫岩這樣的專業分揀員,有效帶動了門店附近的家庭主婦、高校學生等群體的就業。

  沃爾瑪中國曾公開表示,其兩年內累計創造了3.5萬個分揀員的就業工作機會。根據業內估算,僅美團買菜、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盒馬等生鮮食雜平臺的分揀員,就創造了近十萬就業崗位。再加上遍佈全國的連鎖商超、便利店、夫妻店等市場主體,預計分揀員整體就業規模在百萬左右。隨著即時零售業態的發展,這個規模還會持續增長。

  新型職業層出不窮

  除分揀員外,2020年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的網約配送員——“外賣小哥”,也是即時零售業態培育的新型職業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網約配送員已為約1300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佔到全國人口基數的近1%,成為社會就業“蓄水池”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即時零售業態仍在保持快速發展。招商證券認為,未來五年,即時零售市場的年度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6%。艾瑞諮詢認為,2021年我國零售O2O滲透率約1.6%,預計2025年提升至7.8%,2025年即時零售規模約為1.2萬億元。

  對此,有專家表示,新模式的興起將催生大量的新型就業崗位。比如,出於對品質商品及服務的要求,即時零售在各個垂直領域催生了包括水果“質檢”、新品研發、線上運營等在內的多種新型職業,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95後”小夥趙耀,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的一位“葡萄測糖師”。他每天手持測糖儀,在葡萄藤下給2000串陽光玫瑰葡萄測糖。葡萄的糖度達到16至18後,才能夠放到即時零售平臺上售賣。

  “人們願意在網上買葡萄,主要是因為信任平臺的品質。”趙耀表示,像他這樣的“測糖師”就是葡萄的品質守門人。據趙耀介紹,每年的葡萄産銷旺季,大型葡萄園都會有專人負責測糖,測糖師群體主要以“95後”年輕一代構成,帶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就業。據了解,測糖師月收入近8000元,在産地屬中上水準。

  新職業開闢更多就業“風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卓賢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新職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而新就業形態因其較高的包容性和靈活性,不僅有助於緩解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也有利於應對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勞動者收入和改善民生。

  一方面,數字技術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對接,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勞動力市場的邊界。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其中包含超400萬的大專生,再加上每年300-400萬的中專生,僅專科教育每年就有超700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在新需求和新供給的匹配過程中,通過美團等平臺,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技能、時間及擁有的各種資源就業,在緩解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通過不斷細化各個領域的劃分,創造出分揀員、葡萄測糖師等具備一定專業性的新型職業,持續提高就業品質。這個過程中,平臺經濟提高了商品和服務的可達性,也喚醒了很多潛在的市場需求。

  “以即時零售為例,人們對即時性的需求,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消費習慣。而這些新需求,在市場上又進一步轉化為對勞動力的需求,衍生出高品質就業崗位,推動著整個社會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卓賢表示。(記者 班娟娟)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