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電視藝術鋪展大美鄉村畫卷(深觀察)

2022-09-23 10:22: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電視藝術鋪展大美鄉村畫卷(深觀察)

  張麗平 冷 凇

  今年秋分,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近年來,電視創作不僅對繁榮精緻的城市文化進行了多元書寫,還飽蘸筆墨,對氣韻豐足、質樸鮮活的鄉土文化進行了充分描摹。

  每逢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都會製作播出《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帶領全國觀眾感受農民豐收的喜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陪伴觀眾走過8季,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潤我們的心田;安徽廣播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小崗紀事2》延續了第一季的氣質,全景式展現了小崗村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廣東衛視播出的《從農場到餐桌》節目以及近年來熱播的電視劇《山海情》《幸福到萬家》等一大批作品,皆深深紮根鄉土,用真實生動的視聽語言盡情鋪展著大美鄉村的幸福畫卷。

  繪就農民新群像

  肩挑日月的農民,用辛勤的雙手讓希望的田野生機勃勃,幫助十多億中國人端穩了手中的飯碗。當今熒屏上,農民的新群像正日益凸顯,朝霞與明月是他們的聚光燈,綠水與青山是他們的主舞臺。他們不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逐漸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既繼承了順應天時、不違農時的傳統,又具備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不僅如此,在諸多農村題材紀錄片和電視節目中,越來越多青年一代願意回到鄉村,將自己的汗水播灑在鄉野大地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播出的《我的美麗鄉村》曾推出系列特別節目《我們村的年輕人》:在雲南撫仙湖畔的小灣村,一群年輕人依託優美的村容村貌,開辦民宿,拍攝短視頻,追尋自己的生活理想;湖北恩施沐撫村的女導遊穿梭在鄉間,向人們講述家鄉快速發展的故事;在江西上饒的嚴田村,年輕人回鄉創業,種油菜、建茶園、做電商,幫助農民直接對接市場……節目用心描摹這些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力量的年輕人,他們奮進求實,正在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領頭雁”和“孺子牛”。

  農村題材電視作品紮根田野,以奮鬥在鄉村振興路上的新時代農民為主角,用鏡頭講述著從土地裏生長出來的故事。他們懂傳承、能創新,有知識、頭腦靈,守情懷、鑄民風,是農民新群像的代表。

  展現農村新美景

  令人欣喜的是,當今的農村題材電視作品將“鄉村”的概念闡釋得極為豐富,它不單是區別於城市的居住地域,更有多彩的內涵。《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我的美麗鄉村》等節目,不僅慶農民豐收,講鄉村故事,更用一幀幀精緻畫面再現了由一個個山清水秀的鄉村擘畫的美麗中國,讓觀眾深切體悟鄉村正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僅如此,《山海情》《小崗紀事2》《幸福到萬家》等作品,通過生動的致富故事,將鄉村詮釋為讓人們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廣闊舞臺。《從農場到餐桌》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輻射全國觀眾和消費者,打造“電視+電商+融媒體+線下批發銷售”的特色模式,通過對農産品的溯源,帶領觀眾在特色鄉村感受各地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蓬勃圖景。

  從不同的題材和視角出發,這些農村題材電視作品立足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悄然重塑鄉村帶給人們的印象和感受。古樸宜人、湖光山色、瓜果飄香、鳶飛魚躍的現代鄉村,正在織就空間美、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多彩畫卷。

  描摹農業新氣象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農村題材電視作品作為時代和社會的記錄和見證,肩負著更多使命。主創們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改革創新示範意義的鄉村振興樣本,借助大眾傳播渠道,將它們的成功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視聽語言進行推廣和傳播。

  《小崗紀事2》歷時3年跟蹤拍攝,展現我國農村改革的源頭、“大包乾”的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敢為人先的奮鬥歷程。《從農場到餐桌》節目組為探訪優秀農産品,兩年多來行程超過50萬公里,深入25個市的700多個村莊,播出選題分佈在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實際行動打通農産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資訊通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播出的《振興路上》通過“一條魚的翻身仗”“青稞酒香富農家”等接地氣的主題,講述了鄉村振興的新實踐、新舉措。

  通過描摹這些鮮活樣本,農村題材電視作品展現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新氣象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果,體現了生活在美麗鄉村的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凸顯鄉土新文化

  文化是鄉村建設的靈魂。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存續著我們繼往開來、大步向前的根基和底氣。當今的電視藝術創作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挖掘和呈現我國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

  《記住鄉愁》密切關注古老村落的生存狀態,通過展現不同村落傳承下來的家風家訓,凸顯文化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每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在歡慶豐收的同時,還詳細介紹舉辦地的非遺項目、民風習俗,具有濃厚的文化韻味。那些穿越漫長時光的耕作傳統、村落古跡、匠人手藝、禮俗風氣、家訓族譜、美食味道……都在節目中得到了鮮活生動的展現。

  紮根在我國傳統文化原生地的電視節目創作,具有獨一無二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內涵。這些作品用帶著泥土味的淳樸文化元素,喚起潛藏在現代人基因裏的古老記憶,積極塑造和釋放鄉土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為鄉村建設聚合磅薄的精神力量。

  今天,億萬農民再次迎來了天地的饋贈,共用豐收的喜悅;未來,我國的電視藝術將繼續深耕鄉村沃土,奉獻更多視聽盛宴!

  (作者單位:張麗平,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冷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