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積極財政靠前發力 全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2022-06-05 14:35: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財政,是穩住經濟大盤的重要支柱。為穩住經濟大盤,黨中央、國務院多次作出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有力有效的區間調控舉措。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發佈了《紮實穩住經濟的所有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進一步部署穩經濟所有措施,包括6方面33項措施。

  “33項舉措中,有24項直接涉及財政部門的職責,涵蓋稅收、專項債券、政府採購、支出政策、民生社保等。”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全國財政支援穩住經濟大盤工作視頻會議(以下簡稱“會議”)上表示,各級財政部門要切實扛起責任,主動擔當作為,不辱使命、不負重托,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6月2日,在財政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明確將在稅費、財政支出、投資消費等8個方面出臺措施,支援穩住經濟大盤。

  積極財政如何穩定經濟大盤?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所有穩經濟政策不僅在宏觀層面推動經濟穩定,更在微觀層面著力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特定困難群體,政策有力度且針對性強,將推動國民經濟加快恢復。

  政策紅利儘早儘快釋放 減稅降費成重要“先手棋”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2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作出了具體部署。面對當前經濟運作中出現的超預期變化,今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在前期加快實施落地的基礎上,部分減稅退稅等政策在年中進一步加碼。

  6月2日,財政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將更多行業納入按月全額退還留抵稅額政策範圍。

  “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關鍵一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分析指出,截至4月底 ,全國留抵退稅金額超過10000億元,數百萬納稅人從中受益。為了進一步擴大政策受益面,此次會議在原來製造業等六大行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批發和零售業,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7個行業企業納入政策範圍,使能享受到這項政策的市場主體進一步擴大,政策普惠性的特徵更加突出。與之相適應,預計將新增留抵退稅1420億元,全年共計1.64萬億。

  在專項債方面,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並擴大支援範圍,確保今年新增專項債券6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力爭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畢,將新基建、新能源項目納入專項債券重點支援範圍。

  地方政府專項債層面提速、擴面,是著力促進穩增長、穩投資的關鍵之舉。馮俏彬認為,應考慮將一些公益性較強、需求比較急迫、適當超前性的項目納入支援範圍。

  在積極擴大投資和消費方面,配合相關部門加快下達基建投資、水利發展等預算,推動儘早形成實物工作量;階段性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進一步提振汽車消費,釋放內需潛力。

  針對當下受新冠肺炎影響,我國經濟運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政府救助的事項和人群都有明顯增加,對此,財政部門在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情況下,適當加力,出臺了以下新的支援政策。

  一是加大對民航的支援力度。民航是近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國家財政已多次出臺支援政策,近期再次出臺了對國內客運航班運作實施階段性財政補貼的新政策。

  二是加大對物流樞紐和物流企業的支援力度。包括:安排50億元擇優支援全國性重點樞紐城市特別是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承載城市等,降低綜合貨運成本。安排約25億元資金支援加快農産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安排約50億元資金支援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安排40億元支援縣城商業建設等。

  三是加大對汽車行業的支援力度。對購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內且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預計減徵車購稅600億元,進一步提振汽車消費。

  政策持續加碼 積極財政為中小微企業輸血補氣激活力

  今年以來,為了應對國內多點散發疫情對中小微企業造成的影響,財政部門持續積極推進各項政策落地,幫助中小微企業“輸血減負”,為中小微企業輸血補氣激活力。

  當前,針對困難行業的紓困政策在進一步擴圍且延長期限。馮俏彬指出,中小微企業點多面廣,受疫情影響大、程度深,為其紓困解難需要多措並舉、綜合多種政策共同支援。

  一方面,在加大政府性融資擔保、加大政府採購等層面,會議下達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資金,以支援擴大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擔保費率,嚴格落實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不低於1萬億元的要求,同時加大政府採購支援中小企業力度,將面向小微企業的價格扣除比例提高至10%-20%;降低中小企業參與政府採購工程門檻,將預留採購份額由30%以上今年階段性提高至40%以上。

  另一方面,擴大實施社保費緩繳政策,將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餐飲、零售等5個特困行業緩繳養老等三項保險費政策階段性實施至今年底,並擴圍至受疫情嚴重衝擊、行業內大面積出現企業生産經營困難、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導向的其他17個特困行業。加大穩崗支援力度,將大型企業穩崗返還比例由30%提至50%;失業保險留工補助受益範圍由中小微企業擴大至受疫情嚴重影響暫時無法正常生産經營的所有參保企業等。

  馮俏彬指出,這兩類政策再加上退稅和相關的金融支援政策,將共同扶小微于將傾,助其渡過經濟下行難關。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財政方面的相關政策力度超市場預期,體現以政府過“緊日子”換市場主體過“好日子”的決心。會議更加具體地落實部署,立足於穩經濟、穩就業和穩物價,立足於緩解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提高市場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和地方政府落實各項政策的財政能力,推動經濟運作重回正常區間,反映了財政部門更加積極、主動作為的擔當。

  羅志恒表示,從舉措看呈現出五大特點。

  一是力度更大,退稅規模更大、行業受益面更廣,有利於增加企業的現金流並提振經營預期和信心。

  二是節奏更快,退稅節奏更靠前,專項債發行、使用和財政支出更快,有利於儘快促進經濟企穩回升。

  三是政策工具更多元,涉及減稅降費退稅、支出政策、政府採購、民生社保等多方面,財政政策應出盡出。

  四是目標更明確,市場主體和地方政府受益更直接,有利於保市場主體保就業。

  五是實施積極政策的同時仍強化財政紀律,有利於防範化解風險。

  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穩定器作用

  今年以來,各級財政部門把“三保”擺在突出位置,將防範財政運作風險作為工作重點,積極發力,兜牢民生底線。

  支出層面,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儘早發揮資金和政策效益。當前,受疫情和退稅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縣區財政運作壓力較大。財政部積極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援,督促省級財政部門落實主體責任,指導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嚴格支出預算管理、加強財政運作監測,築牢兜實“三保”底線。

  《措施》決定,擴大實施社保費緩繳政策,加大穩崗支援力度。將大型企業穩崗返還比例由30%提至50%;失業保險留工補助受益範圍,由中小微企業擴大至受疫情嚴重影響暫時無法正常生産經營的所有參保企業;增加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等。

  同時,為保基本民生,《措施》還實施住房公積金階段性支援政策。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可按規定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盡力降低疫情對繳存人的影響;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支援政策、完善社會民生兜底保障措施。

  此外,針對近期物價上漲走勢,財政部門還啟動低保與物價聯動機制,強化社會民生兜底保障。中央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預算1546.8億元已全部下達。當物價漲幅達到規定條件時,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地方財政部門要做好資金保障。

  疫情衝擊之下,失業率有所上升,廣大中低收入群眾收入減少,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受到一定影響。馮俏彬指出,對這部分群體進行救助,首先要充分用好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這一現成的市場經濟自動穩定器機制,通過適當擴大政策彈性,將受到疫情影響的群體及時納入,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不受到嚴重衝擊。

  財科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英華表示,精準、務實、及時的財政政策發力,穩經濟政策效應將逐步顯現,預計下半年經濟逐步企穩回升。提升財政政策效能,需統籌好財政資源,及時紓解預算執行和政策實施中可能存在的阻滯,關注政策實施的“最後一公里”,盡可能減少政策時滯,保障政策效應充分發揮。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馮俏彬指出,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財政政策必須全力發揮作用,必須更加積極,全力而為、盡力而為,多點發力,多措並舉,為穩住經濟大盤,推動經濟重新回到正常軌道。

  羅志恒也表示,在力度更大、節奏更快、目標更明確的財政政策的作用下,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和活力將逐步被激發,中國經濟的市場優勢、制度優勢和政策優勢等中長期有利條件將再度發揮出作用,經濟運作將重回需求回升、供給暢通和預期轉好的軌道。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