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

2022-05-13 09:2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5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經濟和生態文明領域建設與改革情況。

  發佈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極不平凡的十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

   經濟實力邁上大臺階

  這是我國經濟實力又邁上一個大臺階的十年。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114萬億元,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得到鞏固提升;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

  “這些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韓文秀説。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對外開放,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比如,從2017年以來,中國吸引外資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對外投資流量穩居全球前三位;2013年,中國推出自貿試驗區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當初是190項,到今天只有27項;部署建設21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

  “這十年是我國紮實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十年。”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説,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國務院金融委靠前指揮,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按照黨中央確定的“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基本方針,全力做好金融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經過集中攻堅,我國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風險點得到有效處置,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

  風物長宜放眼量。韓文秀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又處在一個攻堅克難、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面臨的依然是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只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就一定能夠化挑戰為機遇,迎來柳暗花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如期全面建成了惠及全體人民、含金量高的小康社會。

  ——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一個都不掉隊”成為全面小康的標誌性成就。在此基礎上,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人民生活水準全方位提升。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300萬人,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比2012年增長近八成;城鄉居民收入比顯著縮小至2.5:1;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人。

  ——公共服務全方位普及普惠。這十年,農村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脫貧地區教育水準得到歷史性提高,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明顯縮小,義務教育普及程度超過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加強。

  ——社會保障網全方位織密織牢。這十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7.9億增加到10.3億,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穩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由5.4億增加到13.6億,報銷比例持續提高。

  “過去十年的民生建設成就是歷史性的、全方位的,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胡祖才説,今後將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大對薄弱環節、重點地區、困難群眾的傾斜力度,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生態環境狀況實現歷史性轉折

  霧霾天氣、黑臭水體越來越少,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越來越多;植樹造林佔全球人工造林的1/4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約34%……這十年,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實現了歷史性轉折。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重要制度保障。”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説,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取得了一些成效。

  葉民表示,今後將進一步壓實地方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完善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持續強化企業環境治理責任,依法實施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強化社會監督,繼續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強化市場體系建設,創新環境治理模式,提高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重要進展,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

  “我國已完成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基本構建起‘1+N’政策體系,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紮實有序推進,實現良好開局。”胡祖才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持續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大力推動能源革命,大力發展新能源;大力推進産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發展;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22位

  “天問”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我國深空探測實現重大跨越;“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海鬥一號”等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具備了萬米全海深譜係化的探測能力……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展現了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整體佈局和發展態勢。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是2012年的2.7倍,基礎研究經費是2012年的3.4倍。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十年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國中唯一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

  十年來,我國科學研究水準和學科整體實力大幅度上升,若干學科方向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産出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自主研發大量先進技術裝備和系統進入實用,成為推進産業快速升級的“利器”……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領先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還任重道遠。”李萌説,我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歸根到底要靠高水準創新人才。今後將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讓更多有真才實學的科研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