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是世界經濟中流砥柱

2022-01-20 08:5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國2021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8.1%,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也都超出預期。2020和2021兩年平均增長5.1%,這無疑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好。同時,中國經濟佔世界的比重也由2020年的17%預計上升至超過18%。

  中國經濟的出色表現,應首先歸功於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的“動態清零”政策。這不僅將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損失減到最小,更為經濟正常運作創造了必要前提。雖然在嚴格的防疫政策下,中國的居民消費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如果中國採取類似歐美的放任政策,則會造成疫情的嚴重失控,經濟會受到更大影響。兩害相權取其輕,中國的嚴格防疫措施為中國經濟率先復蘇爭得了主動,也為深處困頓之中的世界提供了穩定的物資供應和急需的抗疫物資,使得中國成為緩解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和減緩經濟衰退的中流砥柱,為全球供應鏈的基本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2021年面臨的外部環境極具挑戰。全球疫情的不斷反覆給經濟復蘇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全球供應鏈危機嚴重干擾了各國復蘇步伐,國際大宗商品供需失衡導致生産成本劇烈波動。中國的國際經濟迴圈受到干擾。

  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努力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發展動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1年進出口規模達到歷史高點,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突破萬億元,中國成為跨國資本投資的沃土和避風港。即使在疫情期間,中國仍不斷深化國際經貿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2020年末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後,中國又在2021年正式遞交了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的申請。中國已基本形成高水準對外開放與合作新格局,這不僅有利於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更為推動經濟全球化作出了貢獻。

  中國2021年的經濟呈現出逐季減弱的趨勢,四季度增長率更是下降到了4%,因此國際上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衰退期,還有人以“國力到頂説”唱衰中國。但事實上,過去兩年全球都面臨著疫情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各國經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這是普遍現象。但可貴的是,中國經濟在主要經濟體中受影響最小。我們看一國經濟的增長率,要從發展階段和發展品質等多方面綜合考慮。作為一個漸進成熟的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也反映了經濟的普遍規律。

  這次公佈的多項指標顯示,中國經濟的品質在進一步提升,正在從過去的粗放型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的經濟模式,這種品質的躍進遠比簡單的增長數據更具實質意義。在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實施了極其寬鬆的宏觀刺激政策,但中國卻沒有實施“大水漫灌”的刺激政策。這既有利於經濟品質的提升,也為未來的宏觀調整留足了政策空間。

  此外,基數效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去年季度數據的準確解讀。2020年,中國季度增長經歷了由負轉正並逐季上升的趨勢,達到第四季度6.5%的高位。這種前期逐季轉高的基數特徵,是2021年增長逐季轉低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使用過去兩年平均的演算法,就會發現四個季度的兩年平均值都在5%上下波動,並無大的跌落。

  中國經濟去年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們千萬不能只看到總體的亮眼表現而忽視潛在的結構性問題。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這需要花大氣力去認真解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作出了正確研判,確定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澄清了外界對一些重大政策的模糊認識。儘管這次會議提出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真正落實和看到實效,但它對扭轉市場預期和堅定發展信心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歲末年初,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出臺。受2021年基數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時滯效應,2022年的經濟增長大概率會呈現前低後高的局面。如果不出現重大意外,全年經濟表現會接近潛在增長率水準。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顧清揚)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