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21年中國經濟交出超預期“答卷”

2022-01-18 10:3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穩健前行開新局

  2021年中國經濟交出超預期“答卷”

  2021年中國經濟“全年成績單”今天公佈:初步核算,2021年國內生産總值(GDP)超114萬億元,為114368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中國經濟規模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佔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過18%;每人平均GDP超1.2萬美元。

  如果細看,會發現有不少指標都超出預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比上年增加83萬人,提前超額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0.9%,低於全年3%左右的預期目標......

  回顧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壓力貫穿全年,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其間又面臨著外部輸入性通貨膨脹、個別房地産企業債務承壓等風險,但這些挑戰並未成為中國經濟恢復和保持增長的阻礙。如果再回顧過去3年,GDP的增速也曾呈現出“V”型上揚的姿態。

  114萬億元的總量,1.2萬美元的品質

  過去一年,我國名義GDP從101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增量約13萬億元人民幣。如果按年均匯率折算,僅增量就約合2萬億美元,相當於一個比較大的主要經濟體一年的經濟總量。

  如果放到全世界的大背景去看,中國在2021年交出的這份答卷更加來之不易:世界銀行1月11日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調低了去年和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預計去年全球經濟增長5.5%,較此前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的體量已經非常龐大,恢復增長的態勢也非常明顯。不過,比起超114萬億元的經濟總量,以及8.1%的GDP增速這些宏大的指標,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更加關注每人平均GDP指標的變化:2021年,中國每人平均GDP達到12550美元,距離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國家門檻已經非常接近。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也強調,GDP總量突破110萬億元,每人平均GDP也相應提高,確實是一個標誌性事件。“經濟總量規模和每人平均水準持續提高,意味著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産力、人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升,也意味著我國發展的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為全球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咱們14億多人口,每人平均GDP增長一點都是不容易的。這個指標非常重要,應該説表明瞭中國經濟的增長品質。”姚景源認為:“這説明我們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基礎上,(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已經邁出了扎紮實實的一大步。”

  姚景源説:“我們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靠的是正確實施了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並且把‘六穩’和‘六保’放到根本任務上。”

  就業擴大、收入增加,社會消費潛力釋放

  投資、消費、進出口被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21年,“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但略有不同: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而到了第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達到了85.3%。

  毫無疑問,消費已經成為“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增長極。而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消費之源,2021年就業目標的提前超額完成,帶動了消費潛力的釋放。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比上年增加83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個百分點。在寧吉喆看來,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奠定了就業的基礎;就業優先政策發力顯效,一系列援企穩崗幫扶政策,對於高校畢業生、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都産生了積極作用。

  數據顯示,2021年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比2020年增加691萬人,並且已經超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年的水準。新就業形態也在蓬勃發展,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兩億人左右。據調查,一些平臺外賣騎手達到400多萬人;在平臺上從事主播及相關工作人員160多萬人,比上年增加近3倍。

  在寧吉喆看來,消費的恢復性增長是由就業的擴大、收入的增加支撐起來的。2021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50,差距縮小。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2021年中國經濟答卷中有許多亮點,其中物價、就業、每人平均收入等都是反映基本民生的重要指標。在他看來,儘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中國連續兩年的可支配收入指標都跟經濟增長保持同步,這意味著中等收入群體會逐漸增多。隨著推進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全社會的消費潛力還會進一步釋放。

  應對挑戰,引導預期由弱轉強

  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後,挑戰與困難也同樣明顯。從短期來看,2021年一到四季度GDP分別增長18.3%、7.9%、4.9%和4.0%,經濟增速預期有所放緩。從長期來看,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也近在眼前:2021年全國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展望2022年,中國經濟將延續怎樣的發展趨勢?未來該如何應對轉弱的經濟增長預期?

  徐洪才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指明瞭今年的經濟工作方向,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並且整體部署了七大政策,提出要適度靠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因此“十四五”規劃的一些重點項目可以考慮加快落地,通過基建投資穩住經濟增速。“過去一年,我們財政收入增長比較快,財政政策還有迴旋餘地,在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援下,基建投資可以先行發揮作用”。

  姚景源也表示,2022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引導需要在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發力。投資方面,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農田水利、城市建設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加速,“十四五”規劃的許多大項目可以早點開工,幫助穩住經濟下行壓力;消費方面,要徹底清理抑制消費的一些行政性規定,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讓消費發揮更大的力量”。

  在姚景源看來,經濟預期的由弱轉強關鍵還在企業,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進出口的增長,都需要企業建立起信心,因此財政、貨幣政策也應該圍繞企業展開:貨幣政策要讓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引導企業加大投資的預期;財政政策應當更多地給企業減稅降費,讓企業輕裝上陣、更有幹勁。

  “企業發展起來了,經濟增長就能穩定在一個合理區間,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了,就業困難我們也完全能夠克服。”姚景源認為,只要堅持穩中求進、穩字當頭,“辦好自己的事”,就不懼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影響。

  本報北京1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