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個人投資公募基金熱情提升

2022-01-14 08:3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原標題:個人投資公募基金熱情提升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佈《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度)》。報告顯示,個人投資者對於投資公募基金熱情日益提升,投資理念更為科學,投資交易行為也更為理性。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資管新規的推進和資管産品的凈值化轉型,公募基金的制度優勢、長期投資價值凸顯。在居民投資理財需求和意識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穩定發揮普惠金融功能,服務大眾理財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價值將充分顯現。

  在個人投資者方面,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場外投資者總量67102.9萬,其中自然人投資者數量66971.0萬;場內投資者總量2524.2萬,其中自然人投資者2515.7萬。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個人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從存款轉入”和“新增收入”,分別有76.3%和74.5%的投資者符合此選項;“從銀行理財産品轉入”以及“從股票轉入”為次選擇,分別有37.6%、35.8%的投資者選擇。

  在公募基金的投資品種上,報告顯示,股票型基金被74.1%的個人投資者選擇為主要投資品種,54.8%選擇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較為突出。其他債券型基金(不含指數基金)、指數基金(不含ETF)、貨幣市場基金的選擇比例分別是43.9%、40.6%、22.9%。

  關於權益型公募基金逐漸受寵的原因,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認為,一是近年來“新經濟”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為權益類基金的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眾多優質投資標的;二是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和監管機構的各項改革舉措為推動權益類基金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監管層也多次強調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拓展中長期資金來源,促進投資端和融資端平衡發展,推動權益類基金大發展;三是監管層持續引導基金管理人等專業機構堅持回歸資管本源、加強專業能力建設,並推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落地,幫助投資者得到更為專業的投資選擇。

  報告還顯示,總體來看,單只公募基金持有期為1年到3年的個人投資者佔比最多,為34.9%。平均持有時間為3年到5年和5年以上的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分別為11.5%和9.6%。其中,5年以上的投資者比例從上年的7.7%上升至9.6%,可見持有更長時間的投資者比例在緩慢上升。

  嘉實財富認為,基金投資者投資期限拉長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機構投資者佔比日益提升,降低了股票市場的波動,進而降低了基金的波動,提升了投資者的持有體驗,有助於拉長投資者的持有期限;二是隨著財富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投資者教育的品質和數量有明顯提升,投資顧問的整體從業素質也快速提升,也有助於幫助投資者建立長期投資的理念;三是2019年以來,基金投資的收益明顯提高,增強了投資者長期持有基金的信心;四是産品供應端的變化。一些固定持有期基金陸續出現,而且逐漸受到投資者的認可,從産品端為長期投資添磚加瓦。

  在機構投資者方面,有兩條結論值得關注。一是從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評價考核週期來看,1年以內的考核週期佔比超六成。具體來看,考核週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個月和3年,佔比分別為35.3%、20.4%和18.5%。5年以上、2年和3個月的考核週期分別佔比10.9%、9.2%和5.6%。

  二是就投資的公募基金的評價考核週期來看,近七成機構不超過1年。具體來看,考核週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個月和3年,佔比分別為38.0%、19.7%和16.3%。5年以上、2年和3個月的考核週期分別佔比9.5%、8.8%和7.8%。

  嘉實財富指出,部分機構投資者的資金投資期限比較短,追求年度內絕對收益,這是部分機構投資者對公募基金考核週期較短的原因。行業協會可以發佈公募基金考核指引,建議對公募基金業績考核期限不宜過短,以及規範公募基金業績排名方式等。基金公司也可以對旗下公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考核設置較為合理的期限。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