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增産莫忘節糧減損

2021-11-04 08:5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節約糧食,“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今年糧食增産已成定局,但增産不能忘節約,要像抓糧食增産一樣抓好糧食節約。中辦、國辦日前聯合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要求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全鏈條各個環節共同發力推進節糧減損。這將有助於推動糧食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變革,形成節糧減損的社會風尚。

  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糧情下,節約糧食是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我國糧食損失浪費驚人,供給端存在糧食資源配置效率偏低問題,消費端存在請客吃飯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消費方式,“舌尖上的浪費”令人觸目驚心。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我國每年僅在收穫、運輸、儲存、加工過程中損失浪費的糧食超過6%。節約糧食有助於緩解糧食供給壓力,節約水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供給端看,糧食生産資源配置效率偏低,會造成大量損失浪費。要充分運用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裝備,為糧食節約提供“硬支撐”。進一步推動糧食生産、儲存、運輸、加工從粗放式生産方式向精細化管理轉型,促進各個環節順暢對接,提高糧食資源配置效率,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例如,在生産環節,採用機收減損。今年“三夏”期間小麥機收減損約25億斤,平均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在儲存環節,廣泛應用綠色儲糧新技術和智慧化技術,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超98%,損耗率低於1%;在運輸環節,推動糧食由包糧運輸向散儲、散運、散裝、散卸“四散化”運輸轉型,實現糧食運輸現代化,減少運輸途中損失;在加工環節,從過度加工向適度加工轉化,不再過分追求“精細白”,提高糧油加工轉化率,強化飼料糧減量替代,提高糧食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從消費端看,消費是糧食全産業鏈的終端環節,消費者的消費方式、膳食結構、食物包裝的選擇,都可能會影響糧食生産方式變革,推動糧食體系的轉型。比如,隨著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糧食品質消費、綠色消費成為熱點,消費環境變化倒逼糧食生産綠色發展,重構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增加優質糧食供給。因此,減少糧食損失浪費,要從娃娃抓起,從每一個消費者做起。消費不能浪費,有效增強14億消費者節約糧食的意識,能匯聚成糧食節約的磅薄力量。

  節約糧食,重在行動。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系統治理、長效治理,政府主導、行業引導、公眾參與,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剛性制度約束,推動糧食節約取得實效。要將節糧減損工作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堅持黨政同責,各牽頭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責,提出年度節糧減損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盡可能準確掌握糧食全産業鏈各環節損失浪費的規模、原因,建立節糧減損制度體系、標準體系、評估機制和監測體系,健全常態長效治理機制。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我們總是習慣從道德層面呼喚節約糧食,這很重要,但仍需要加強規則制約。推動糧食節約,既要弘揚儉以養德,又要依法管糧節糧,圍繞全鏈條減損強化立法修規,全方位構建糧食節約的法律基礎,有效遏制食品浪費問題,讓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慧)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