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申請“入群” 數字經濟接軌國際

2021-11-02 08:51:00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11月1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致信紐西蘭貿易與出口增長部長奧康納,代表中方向《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保存方紐西蘭正式提出申請加入DEPA。據了解,DEPA由新加坡、紐西蘭和智利三國于2020年6月簽署,以電子商務便利化、數據轉移自由化、個人資訊安全化為主要內容。專家認為,我國申請加入DEPA,將提升我國在數字貿易發展方面與國際的對接效率,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方向。

  首個國際數字經濟協定

  10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已經決定申請加入DEPA,願同各方合力推動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二十國集團要共擔數字時代的責任,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技術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數字鴻溝”。

  DEPA是國際數字貿易領域最早的單獨協定。2020年6月,新加坡、紐西蘭和智利三國于線上簽署該協議。DEPA由16個主題模組構成,包括商業和貿易便利化、處理數字産品及相關問題、數據問題、廣泛的信任環境、商業和消費者信任、數字身份、新興趨勢和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中小企業合作、數字包容等,並就加強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規定。

  模組式協議是DEPA的一大特色,即不必同意全部內容,可以只加入其中幾個模組。靈活的模組化加入方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數字貿易大國的規則壟斷,提供了包容性的政府間數字經濟合作制度框架,吸引其他國家的加入。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已于8月完成加入DEPA的國內程式,于9月中旬正式向紐西蘭等其他DEPA成員國通報加入意向。韓國方面表示,DEPA很可能發展成為新的全球數字體系,將成為更多國家廣泛參與的平臺。

  聚焦中小企業創新

  目前,國際上主要存在三種數字經濟貿易的發展方向。即以數據轉移自由化為主的美國模式、強調個人資訊隱私安全的歐盟模式,以及我國倡導的數字主權治理模式。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教授周念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內容來看,很多美國模式的訴求在DEPA中都有體現,但在美國模式的基礎上,DEPA加入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合作、提升數字貿易便利化水準、促進新興交叉領域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突破性規則,使整個範圍和內涵更為豐富。

  “這主要是由於新加坡數字經濟的特點。新加坡模式可以説是第四種數字經濟貿易的發展模式,它的數字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很多都有領先的技術。所以在DEPA中體現了這些特點,就是要促進技術創新,促進中小企業的合作。此外,DEPA很大的篇幅都集中在提升數字貿易的便利化水準,比如促進無紙化貿易,發展電子發票系統、電子支付系統等。”周念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當前,全球數字貿易“聯盟化”趨勢加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陳紅娜此前在文章中提到,通過簽署區域或雙邊自貿協定,世界其他國家構建了非中國參與的聯盟化發展體系。截至2020年6月,全球共有89個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中包含數字貿易(電子商務)規則。陳紅娜認為,在雙邊及區域層面構建“朋友圈”,能夠以互融發展化解技術、市場和制度脫節的風險。

  9月16日,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時隔不久宣佈申請加入DEPA,意味著什麼?周念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下,中美正在亞太地區進行數字貿易治理的博弈。但CPTPP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協定,議題內容多樣,而DEPA作為數字經濟領域專門協定,加入難度相對較小。

  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

  對於我國來説,申請加入DEPA,符合中國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方向,有助於中國在新發展格局下與各成員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合作、促進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數字經濟、數字貿易發展上勢頭很猛。加入協定對於DEPA來説也是加大了它的影響力。”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我國數字經濟市場規模已達39.2萬億元,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增長極之一,但我國數字貿易發展仍顯不足。《數字貿易發展與合作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服務貿易規模達2947.6億美元。數字貿易規模佔數字經濟總産值的比重不到1%,而美國數字經濟中有18%轉化為了數字貿易收入。

  白明認為,加入DEPA有助於我國在數字貿易發展方面提升與國際相對接的效率,進一步拓展我國數字貿易的發展空間也會更大,帶動我國外貿轉型升級。

  “從內容來看,加入DEPA對於我國數字經濟創新、中小企業合作、數字貿易便利等方面都有好處,也能夠夯實我國在亞洲數字貿易治理領域中的影響力。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挑戰,比如如何在數據流動的情況下,保證數據安全、産業安全、國家安全,這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但總體來説肯定是積極為主。”周念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