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4個常住人口超2000萬城市!成都靠什麼吸引人?

2021-11-01 08:5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原標題:成都這幾百萬人從何處來

  隨著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四川成都成為繼重慶、上海、北京之後,我國第四個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成都市常住人口達2093.8萬人。這一數據較11年前增加了581.9萬人,佔四川全省人口約25%。

  人從何處來?

  首先,越來越多高學歷人才選擇來到這裡。過去10年,在成都新增的近600萬人中,大學學歷人口達535萬人,佔總人口的25.6%,比10年前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其次,成都是四川“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的“主幹”,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極核。這樣的背景更有利於成都不斷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吸引産業和人口加速聚集。

  此外,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成都通過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戰略,差異化調整城市功能佈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口變化。例如,成都東部新區人口規劃為160萬,天府新區規劃人口為580萬至630萬,相當於再造一個“新成都”。

  城市是在人口聚集和經濟發展中不斷壯大的,人口的增長意味著勞動力的豐沛,這是激發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成都15歲至59歲人口占總人口的68.74%。“新增人口結構趨於年輕化,帶動2020年成都城市戶籍人口老齡化率較2016年下降0.68個百分點,從而讓這座擁有3500多年文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顯得更‘年輕’、更‘健康’。”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首席戰略顧問湯繼強説。

  成都對人才有著強大的“吸附力”。從2017年出臺“成都人才新政12條”到2020年9月出臺“成都人才新政2.0版”,不斷更新迭代的人才政策讓成都人才總量達到556.3萬人,位居全國第四位。

  “我的老家在安徽省淮南市,7年前來到成都,原本是想學習調酒回老家開店,現在我在中英人壽成都分公司工作。我最終決定留下來是因為這座城市很宜居,能讓人看到希望。”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員工李曉倩説。

  成都的經濟發展確實給人欣欣向榮的感受。2020年,成都經濟總量佔四川比重達36.5%,佔四川四分之一人口的成都貢獻了全省三分之一的GDP。

  成都規劃建設了12個産業生態圈和66個産業功能區,加快構建支柱産業、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的梯度發展培育,先進生産性服務業融合賦能的現代化産業體系。2010年到2020年10年間,成都GDP排名從全國第13名躍升至第7名。

  人口的龐大總量和快速增長有力促進了消費需求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也加劇了人口與社會資源配置、人口與自然資源開發間的矛盾。

  “為緩解這一矛盾,成都一方面抓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契機,從頂層設計、城市空間佈局、産業調整等方面做好科學規劃。另一方面,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不斷完善區域內醫療、教育、交通等資源的合理配置。”湯繼強説。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建議,成都可以借鑒東京、倫敦、巴黎等世界超大城市的經驗,以大都市區理念為引領,建立與大都市區相適應的城市發展方式和城市管理體制。

  也有一種擔憂,成都的發展會形成“一城獨大”的局面,其虹吸效應會影響周邊城市的發展。

  對此,湯繼強説:“所謂‘虹吸效應’並不是問題的本質。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動態博弈,從長遠角度看,重點城市能夠發揮支點作用,撬動更大範圍地區的發展。”

  近年來,四川明確把加快成(成都)德(德陽)眉(眉山)資(資陽)同城化發展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這是建設成都都市圈、輻射帶動周邊、促進區域發展的客觀需要。到2022年,除了“區域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7萬億元”這一量化指標外,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還將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等目標。

  四川省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智説:“成都在人口城鎮化和區域聚集過程中,各項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文化不斷碰撞融合,這是一座新興城市進軍世界級城市的姿態。”這種姿態代表了成都發展方向,也帶來了人口的聚集。(經濟日報記者 劉暢)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