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易繞過、不良資訊仍多、交易轉賬不設防……這些漏洞趕緊堵!——新華社記者體驗部分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

2021-06-02 08:2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 題:易繞過、不良資訊仍多、交易轉賬不設防……這些漏洞趕緊堵!——新華社記者體驗部分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

  新華社記者馬希平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6月1日起施行。其中部分規定與網路平臺運營方設置“青少年模式”的責任相關:網路遊戲、網路直播、網路音視頻、網路社交等網路服務提供者應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許可權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當前部分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漏洞仍多:在登錄時未設置強制實名認證程式,令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青少年模式可自設密碼、隨意開關,對持有手機的未成年人效果不佳;青少年模式開啟後仍能瀏覽涉黃、恐怖類不良內容;青少年模式下轉賬、充值、理財等功能對未成年人全不設防……

  記者多平臺體驗青少年模式:易繞過、不良資訊仍多、交易轉賬不設防

  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可輕鬆繞過。部分APP上,用戶只需自行輸入四位數密碼即可自由開啟或關閉青少年模式,此模式約束力對自己控制手機的未成年人大打折扣。

  記者還發現,登錄QQ、微信、快手、小咖秀等軟體時,初次註冊並未強制要求實名和年齡認證,易導致用戶真實身份與年齡不明。專家告訴記者,當前部分帶有一定強制效果的青少年模式大都建立在實名認證年齡的基礎上,有的還將模式設置為按用戶年齡條件強制開啟,但如果年齡等關鍵資訊不明確,青少年模式將形同虛設。

  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難擋不良資訊氾濫。在百度貼吧切換至青少年模式後,涉黃漫畫和話題討論、恐怖短視頻等均可正常瀏覽、參與。

  微信讀書APP並未明顯標注如何切換青少年模式。其上架的漫畫電子書中存在露骨涉黃畫面,毫無門檻。記者發現這些漫畫電子書閱讀量有的高達10萬次以上。

  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對充值、轉賬、貸款、理財、商品買賣等交易行為未進行適當限制。在QQ切換至青少年模式後,會員鑽、遊戲充值、群收款、理財通等功能均可正常使用,並未對交易金額做出限制。微信也一樣,切換至青少年模式後,轉賬、拼多多等交易、支付相關功能均可照常使用。

  記者還發現,在B站(嗶哩嗶哩APP)會員購一欄上架的手辦商品中有部分形象不雅、形體暴露,商品討論區大量不雅內容十分露骨。這些商品和頁面均未對未成年人設置瀏覽、購買門檻。

  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卡”在哪?

  記者從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了解到,“督促網路平臺實施‘青少年模式’並切實發揮作用,推進重點網際網路企業專設‘護苗’工作站點”是今年“掃黃打非·新風2021”集中行動的重要內容。受訪專家表示,當前部分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存在多方面原因。

  ——流量利益誘惑大,網路平臺動力小。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薛軍告訴記者,色情、暴力等不良資訊客觀上會帶來流量,推高網路平臺的廣告估值,讓其獲利增多。如果嚴格設置青少年模式,就可能直接影響平臺獲利。“平臺往往有意無意地留下一些漏洞,讓未成年用戶‘鑽空子’”。

  ——現有青少年模式下內容吸引力不強。“目前,青少年模式下內容比較枯燥、單調,難以吸引青少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認為,當前不少平臺青少年模式下內容重復度高、可看性弱,難以激發青少年興趣,更難以真正起到引導其成長的作用。“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和服務高度匱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蔣俏蕾認為,當下部分平臺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像是被逼“交作業”,少有創意和誠意。

  ——制度配套協力不夠、平臺運營方社會責任心不強。蔣俏蕾等多名專家表示,要完善青少年模式仍缺少一些重要制度配合,比如內容方面更明晰的分級制度、對平臺運營方“青少年模式”更具體的評估和追責制度等。

  佟麗華説:“希望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從戰略上來思考,自己的平臺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社會的發展是否有益?自己的青少年模式到底是真是假?”

  青少年模式亟需提質增效

  “網路不良資訊的反覆刺激會使未成年人實施犯罪、引發心理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何蕊芳表示,近年來由於網路不良資訊導致的青少年心理疾病逐年上升,一些極端事件時有發生,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品質攸關青少年身心健康。

  專家表示,網路平臺不能將打造青少年模式視為應付差事的“公關之舉”,應攜手監管部門等各主體從內容、技術、機制等方面不斷對青少年模式進行優化。

  佟麗華、蔣俏蕾建議重視在青少年模式中做“加法”,推動青少年模式下的網路內容創作、輸出,真正以未成年人的視角打造“青少年模式”,以健康、有趣又富有教育性的優質內容來解決“青少年不看青少年模式”的現實難題。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學院副教授關振宇建議,不能完全指望網路平臺自查自糾效果,應用底線思維前置考慮不良資訊給未成年人帶來的風險,以AI、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持續推進青少年模式完善。

  “要杜絕颳風式、運動式執法,唯有常態化、法制化監管才能形成長期震懾。”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可考慮出臺“青少年網路使用管理條例”,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懲戒措施進一步具體化,落地落實。

  何蕊芳表示,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中形成上網習慣的關鍵場所,家長要對孩子們上網行為進行合理引導。學校除對未成年人在校使用手機進行嚴格管理外,還應與社會各方合力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文化藝術、體育競技等娛樂活動,讓孩子們多一些選擇,在現實中找到興趣點與成就感。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