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人口數量紅利向品質紅利衝刺

2021-05-14 08:30: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應對勞動人口下降、老齡化加深、生育率下降等挑戰,人口政策加速完善

  從人口數量紅利向品質紅利衝刺

  剛剛公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仍然是第一人口大國,8.8億的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依然龐大,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不過與上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國人口出現“兩降一快”等新挑戰。十年間,我國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同時面臨總和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快等結構性矛盾。

  面對挑戰,我國正在加快出臺促進就業系列舉措和長期人口發展戰略,長短相濟解決人力資源供需矛盾。專家表示,當前情況下,要充分考慮産業轉型,尤其是新經濟新産業快速發展需要,創造一切有利於培養人才和提升人力資本的條件,提高人力資本市場供求匹配能力,全力推動人口數量紅利向品質紅利轉變。

  挑戰:人口“兩降一快”等結構變化倒逼經濟轉型

  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總量仍居世界第一,過去十年人口保持了繼續增長態勢,十年間人口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的規模與前一個十年增加7390萬人相比,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不過,我國人口結構性矛盾帶來的挑戰不容忽視。

  “老齡化進一步加劇,60歲以上人口比上個十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以上,65歲以上提高了4個百分點以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13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還指出,勞動人口比重在下降,比上個十年下降了6個多點,出生人口總量也在減少。

  數據顯示,我國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達到峰值後逐年下降,15至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佔63.35%,比2010年下降6.79個百分點。生育意願也在持續走低,2020年總和生育率1.3。

  李曉超指出,這確實是一個比較低的水準,和育齡婦女減少、生育意願不高以及生活節奏、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多重因素有關。

  結構變化加劇了對人口峰值提前到來的擔憂。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此前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延續低生育水準下人口增長遞減的趨勢,甚至有可能提前迎來人口的峰值和負增長。我國或在2025年達到人口峰值,即將再次面臨人口結構的重要轉捩點。

  不過分析指出,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並非中國獨有。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2日表示,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人口增速過去10年下降到近百年來的最低水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國家衛生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出生的嬰兒比前一年下降了4%。“隨著各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尤其是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人口生育觀念轉變等方面的影響,低生育和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大多數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將是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她説。

  應對:政策長短相濟優化人力資本

  儘管面臨一系列調整,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將長期存在,人口與資源環境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寧吉喆認為,需要採取措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13日,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進一步明確,將密切跟蹤監測出生人口變動趨勢,向相關部門及時反映新情況新變化,為深入分析研究優化生育政策提供有效統計資訊支援。

  李曉超認為,未來隨著各項政策,特別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實現適度生育水準有關政策的落實,生育水準會有所提高。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人社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延遲退休的具體改革方案。方案會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和經驗,也會充分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和歷史沿革等。

  在完善長期人口政策的同時,穩就業促就業以及提高人口素質等一系列舉措也在加快出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構建高品質的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體系,優化人口結構,拓展人口品質紅利,提升人力資本水準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

  “人們往往將勞動力資源等同於勞動力人數,實際上,資源是數量和品質的融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國平均教育年限提高、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比例不斷攀升,這是人力資本的基礎積累;近年來,國家在促就業上不遺餘力,尤其是近期頻出促進靈活就業的鼓勵政策,將就業不飽和或者閒置的勞動力資源激活,這是人力資本的提升積累。

  機遇:釋放“人才紅利”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

  人口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分析認為,要辯證看待人口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積極應對,釋放“人才紅利”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普查數據顯示,“兩降一老”挑戰明顯,但也蘊含一定機遇。例如,老齡化帶來老年群體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銀發經濟”等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浮現。同時,老齡社會也會帶來智慧服務等新需求,從而推動相關産業的轉型升級。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勞動力結構變化正在推動我國經濟轉型進程加快。他分析,勞動力的日益短缺形成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的誘因,即誘導式創新的出現。從全週期的視角來看,由於新經濟所凝結的物質資本創新構成了對於人力資本的部分替代,市場參與下降會使勞動者在就業週期和退休週期從保護性社會政策體系中的獲益減少。

  朱克力認為,在當下産業轉型,尤其是新經濟新産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挖掘人才型勞動力資源優勢,實現數量紅利向品質紅利的轉變,並以此為契機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楊舸指出,近些年我國受教育水準明顯提高,還在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整個教育體系的品質,向高品質發展方向努力。在她看來,國家創新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産業結構升級、社會體制建設等,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應對人口數量紅利的消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張盈華建議,接下來要進一步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改進就業公共服務等,以品質提升補數量短板,繼續保持勞動力資源優勢。(記者 宋振遠 王文博 班娟娟)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