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25年前,我國有望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

2021-03-10 09:30:00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2025年前,我國有望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

  “中國是一個追趕型國家,我們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林毅夫表示,儘管目前我國一些傳統産業與發達國家尚存差距,但在包括人工智慧、5G技術、雲計算等新型産業上,中國之於其他國家更具彎道超車的優勢。“相比其他國家,我國産品研發週期更短,加之中國的14億人口,人力資本充足,其中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家更為充分。”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林毅夫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劉世錦

  3月9日,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做客“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中心網路視頻採訪間”,以視頻連線形式接受了包括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在內的多家媒體的“雲專訪”。

  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走勢,林毅夫表示樂觀。他曾發文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將跨過每人平均國民收入(GNI)12700美元的門檻,正式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林毅夫看來:“這將是人類經濟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那麼,這一預測背後有著怎樣的現實支撐?當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後,是否會再度拉開國內貧富差距?針對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提出的問題,林毅夫回應稱,中國産業鏈完整、産業門類豐富,且包括5G、人工智慧在內的新型技術優勢明顯,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他指出,中國的發展不能只追求高增速,同時還需解決好包括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環境污染等問題。

  2025年以前中國憑啥能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産業鏈完整、新型技術優越,

  具備彎道超車優勢

  “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這一發展目標已被寫入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

  中國經濟的飛躍性發展有著現實的數據支撐。截至2020年,我國GDP總量已超過100萬億元大關,同時每人平均GDP也已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要達到6%以上。

  “在這種狀況之下,我認為2025年之前,中國就能跨過現在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林毅夫説這個話時語氣充滿自信。

  那麼,什麼才算是高收入國家?林毅夫解釋,根據世界銀行及聯合國的指標,目前高收入國家門檻被定為GNI達到12535美元。而按此劃分標準,全球目前已有超80個國家和地區屬於高收入經濟體。

  在林毅夫看來,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並非難題。他解釋稱,中國在2019年時,每人平均GDP已達到10250美元,另據林毅夫預測,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按美元或達到10500美元上下。“在此情況下,如果‘十四五’期間我國能保持5%左右的增長,那麼我國就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中國是一個追趕型國家,我們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林毅夫表示,儘管目前我國一些傳統産業與發達國家尚存差距,但在包括人工智慧、5G技術、雲計算等新型産業上,中國之於其他國家更具彎道超車的優勢。“相比其他國家,我國産品研發週期更短,加之中國的14億人口,人力資本充足,其中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家更為充分。”

  另一方面,林毅夫還認為,中國作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具備最完整的産業鏈和産業門類,在産業優勢基礎上,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甚至在2035年以前,國內生産總值增速達到8%左右,也是可以實現的目標。

  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會消失?

  農村剩餘勞動力重新配置,

  就會有紅利

  那麼,老齡化成必然的趨勢下,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會消失?對此,林毅夫解釋稱,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主要指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製造業的勞動生産率比農村的剩餘人口勞動生産率高。因此,林毅夫提出,只要把這種勞動力重新配置,就會有紅利,這也是人口紅利的一個重要來源。

  從目前情況來看,林毅夫介紹,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佔總勞動力比重仍高於30%,但發達國家普遍在農業上的勞動力佔比低於5%,美國甚至只剩下1%左右。因此,林毅夫表示,我國尚有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來的空間。如果實現了這樣的轉移,那麼這也將是中國人口紅利的體現。

  林毅夫認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已不再局限于上世紀8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所以所需的勞動資源並不會像過去一樣密集。因此,林毅夫認為,我們要不斷進行産業升級,從勞動力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産業,再進一步轉移到技術密集型産業,從低附加值的製造業不斷往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去轉移,這樣也同樣會有紅利。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