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銀保監會重磅發聲 釋放哪些信號?

2021-03-05 08:1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今年將完善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體制機制”“今年處置銀行業不良貸款力度不減”“網際網路平臺金融業務要符合統一監管規則”……
  日前,在國新辦召開的推動銀行業保險業高品質發展有關情況發佈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房地産貸款、處置銀行不良資産進展、網際網路平臺參與金融業務等熱點問題,回應了社會各界的關切。 
  金融機構讓利實體經濟政策還會延續下去
  2020年以來,金融系統加大力度減費讓利,有力支援了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截至2020年末,人民幣貸款比年初增加19.6萬億元,累計對6.6萬億元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實現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目標;新增製造業貸款2.2萬億元,超過前5年總和;新增民營企業貸款5.7萬億元,比上年多增1.5萬億元;健康保險賠付支出2921億元,同比增長24.2%,累積了1.57萬億元長期健康保障風險準備金。
  談及2020年相關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措施今年會否延續時,郭樹清表示:“多項政策今年還會延續下去。對於讓利比較多的貸款利率,可能會有所調整,預計今年貸款利率會有所回升,但總的來説利率還是比較低的;減費讓利降低的費用一般不會恢復,我們將通過支援財務重組、債務重組、企業重組、債轉股等多種形式繼續支援企業,降低企業負擔。”
  他説,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銀保監會將完善金融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更加精準支援科技自立自強、先進製造、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
  房地産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 
  金融在支援實體經濟的同時,必須要防範金融風險發生。此前,郭樹清曾撰文指出,房地産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在此次發佈會上,郭樹清再次談到“灰犀牛”問題。 
  “很多人買房子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投資或者投機,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持有那麼多房産,將來這個市場要是下來的話,個人財産就會有很大的損失,貸款還不上,銀行也收不回貸款、本金和利息,經濟生活就發生很大的混亂。必須積極穩妥地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郭樹清説。 
  郭樹清認為,目前房地産金融化、泡沫化傾向還比較強,但是2020年投向房地産的貸款增速8年來首次低於各項貸款增速,房地産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這個成績來之不易。“我們相信,房地産的問題會逐步得到好轉。”郭樹清説。 
  他説,銀保監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城市“一城一策”推出房地産綜合調控舉措,目的是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逐步把房地産的問題解決好。
  網際網路平臺金融業務要符合統一監管規則 
  近年來,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不少網際網路平臺參與金融業務,在提高金融可得性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發佈會上,郭樹清表示,鼓勵網際網路平臺參與金融業務,特別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信貸等創新服務等。但他同時表示,“不管任何業態的金融業務,都要遵守相應的規則規範、法律法規管理,不能有特殊的例外。” 
  為此,銀保監會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通知》提出了出資比例、集中度指標和限額指標三項定量指標。郭樹清表示,“我們不認為有什麼限制、不允許他們發展的金融業務,但是我們做任何業務,比如保險、信託、租賃等金融業務,都必須按照行業相同的規則進行監管。相信經過調整以後,這些機構能夠得到更健康的發展。” 
  在郭樹清看來,如果金融業務是在網上開展,是網際網路平臺,它們辦的銀行、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必須和其他金融機構一樣,有充足的資本。
  “但考慮歷史原因,設置了一個過渡期。這是因為,過去一些金融活動服務小微企業,特別是低端客戶,要求較低,不想影響這些客戶,讓這些客戶還能繼續得到貸款,過渡時間可以再長一點,要看情況。但最多也是兩年,就回到正軌,所有機構都要遵守資本約束的要求。”郭樹清説。 
  銀行業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不減
  “從2017年至2020年,我國已累計處置不良貸款8.8萬億元,超過過去12年的總和。”郭樹清表示,2021年還將保持處置力度不減,力度甚至比2020年更大。
  他表示,我國每年貸款都在凈增長,貸款增速保持12%左右。但去年受疫情影響,貸款增速較快,且量巨大,不過仍未超過13%。疫情發生以後,一些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處於不正常的狀態,還款會有困難,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産重整或者破産清算的狀況,更沒有能力償還貸款。所以不良貸款上升是必然趨勢。 
  “事實上,2020年我們已經開始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處置不良資産3.02萬億元。”郭樹清表示,眼下尚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銀保監會也正在和各家銀行溝通,但今年需要處置的不良貸款還會增長,甚至會延續到明年,因為有的貸款期限比較長。 
  他説:“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不良資産處置處理好。既要加大力度,又要穩中求進,保證在經濟和銀行金融體系的可承受範圍內。”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