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公司跨界造車“成色”幾何

2021-03-04 09:18:00
來源:國際金融報
字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盤和林

  “科技企業要想在大浪淘沙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如何進一步發揮智慧化、科技化方面的優勢,如何彌補産能與品牌力方面的劣勢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小米造車的傳聞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對此,小米集團日前發佈公告稱,集團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並就相關行業態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但集團就電動汽車製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

  近幾年來,跨界造車仿佛成為諸多科技公司的香餑餑。從市場方面來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型智慧汽車在未來必然會對傳統能源的汽車帶來衝擊,可以説,原有汽車市場有多大,新能源的智慧汽車市場就有多大,因而諸多科技企業蠢蠢欲動也是正常現象。而且,如今宣佈造車消息已經演變為了所謂的“財富密碼”。一旦企業與新能源汽車相關或者曝出造車計劃,都將帶來股價上揚,得到資本的重視。同時畢竟汽車市場太過龐大,相關産業關聯性也很強,進入造車領域意味著人工智慧等科技得到了更大的應用空間和更深的服務滲透度,帶來更強的用戶粘性,這對於企業長遠發展也是有利的。

  那麼,科技公司跨界造車,究竟“成色”幾何呢?

  首先,相較于傳統車企,這些科技企業作為造車新勢力,的確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其一是科技背景,這些造車新勢力所打造的汽車往往都是以科技見長,比如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等,他們大多都是科技公司起家,在人工智慧等科技應用方面領先於傳統車企;其二,他們不存在公司的內部競爭,沒有太多的企業戰略負擔,傳統車企設立新能源子品牌意味著會對原有的燃油車市場帶來衝擊,公司內部競爭會比較嚴重,這也會成為傳統車企的一個顧慮;其三是新穎的行銷模式,造車新勢力很會利用一些新的行銷理念吸引顧客,比如威馬的北極冰屋,蔚來的圖書館4S店等,這也是他們領先於傳統車企的方面。

  其次,在汽車領域,未來智慧和科技會成為一個主旋律,打造更智慧的提車,更智慧的駕駛場景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很明顯,科技企業正是其中的排頭兵。智慧汽車將可能成為和智慧手機相媲美的智慧設備。智慧化是需要場景的,而駕駛場景具有封閉、高交互等特點,是非常適合智慧化應用的,包括車載智慧螢幕等部件的研發上市等。

  實際上,在科技企業推動的這場汽車智慧化浪潮中,消費者和社會生産都將從中獲益。智慧汽車對於消費者來説最明顯的好處就是駕駛體驗的優化,將繁瑣的駕駛變得更為便捷和貼心,同時主動避讓、自動剎車等智慧科技也提高了消費者駕駛的安全性。從産業角度來看,智慧化汽車實際上是將智慧科技和汽車製造這兩個原本並不相關的産業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更龐大的汽車産業鏈,從上游的智慧晶片元件製造,到中游的人工智慧研發、大數據庫處理,再到下游的汽車元件組裝製造,這個産業鏈的韌性更強,關聯度更高。其中,汽車應用服務産業將迎來新的機會,比如智慧導航、人工智慧客服等。

  這些都是科技企業跨界造車的“正面成色”,但他們既然進入了汽車領域與原來的巨頭博弈,擺在他們前面同樣有很多挑戰。

  其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市場信任問題。車作為大型商品而且佔家庭支出的份額較大,消費者很依賴並且信任品牌效應,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跨界造車如果想要從傳統車企中搶奪客戶就必須要建立市場的信任。而且,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已經比較激烈,此時包括蘋果在內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又加入到這個戰局中,蔚來、小鵬等企業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市場地位,其他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這些科技公司跨界能否活下來,贏得客戶也是一個巨大的困難。

  所以,科技企業熱衷造車雖然是企業發展和産業轉型的一個必然趨勢,但這條路並不完全一帆風順。這些科技企業要想在大浪淘沙的競爭中存活下來,“成色”就必須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如何進一步發揮智慧化、科技化方面的優勢,如何彌補産能與品牌力方面的劣勢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