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智慧城市”從技術出發,悄然改變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

2021-01-14 08:31: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人,詩意並智慧地棲居

  “智慧城市” 從技術出發,正悄然改變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鐘達文、周偉力

  清晨7點,小張起床,站在浴室的智慧體重秤上,面前的“魔鏡”便顯示出了體重、血壓健康資訊,待洗漱完畢,天氣和交通狀況便呈現在眼前。早餐後,小張穿上通過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定制的羽絨服出門了,在5G信號覆蓋的地鐵上,不知不覺間就到達了今天他的第一個目的地:政務辦事大廳,由於已經提前預約,事情迅速就辦妥了,並沒有耽誤太多工作時間。小張一回到公司,便遇到了一個突發情況:公司的內部數據被攻擊了。幸而,在智慧預警系統的及時預警和幫助下,一切不過是兵來將擋……

  “小張”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在智慧城市體系發展下,人們充滿“智慧”的生活卻是真真切切的,變化正在發生。

  生活更“智慧”:

  你甚至可以定制醬油口味

  南沙港船隻穿梭,貨櫃來來往往。很少人會想到,貨運大船能夠順暢運作,船上無數的小小“標識”功勞大大。船上的每一條焊縫都可以通過一個“碼”進行標注,識別出這條焊縫經過誰操作、操作的時間地點、具體做了什麼操作。以往,船上的機器壞了,需要去聯繫工程人員到現場保修,有了標注以後,疊加5G技術,就可以遠端VR維修。

  廣州智慧城市研究院專家萬功偉説,工業網際網路標識實現從生産到消費者的全程標識,各種定制化生産成為可能。消費者把定制資訊發到工廠,可以定制獨一件的服裝、首飾,乃至一瓶完全符合你口味的醬油。“以往,從生産到批發到零售有很多環節,等於n個資訊孤島,‘一物一碼’則打破了孤島。”萬功偉説。

  而當貨物生産完畢後,物流也在變得更“聰明”。例如,蘇寧去年針對大件物流進行了智慧化升級,其數字孿生系統讓倉庫進出貨效能整體提升30%。通過大數據分析、精細分類和調倉優化,即便是銷量爆發性強、管理難度較大的黑電板塊,進出貨效能也提升了約20%。

  還有一些智慧設施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廣電運通智慧城市展廳中,記者留意到“智慧燈桿”。之所以敢稱“智慧”,是因為它除了照明,還能發出各種資訊。例如,當有車在智慧燈桿附近的禁停區域違停,燈桿便會發出警示;當智慧燈桿附近的井蓋打開,液晶屏會以標紅資訊和警示聲提醒附近行人;燈桿還能對“水浸街”進行警示,當路面水位超過一定高度,智慧燈桿會監測到,並第一時間發出預警;甚至有機會在未來成為5G基站的載體。燈桿“智慧”的秘密是整合的多個攝像頭和感測器,讓燈桿不僅“看得見”“看得遠”,而且“看得清”“看得懂”。

  “定位”更智慧:

  商業前景非常龐大

  廣州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山大學教授胡建國認為,物聯網是智慧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可以解決人與物和環境的聯繫,“例如便捷查詢快遞、地圖軟體應用等”,胡建國説,“物聯網加強人與物、人與環境的實時聯繫,産生大量數據,有助解決數據孤島的難題。”

  物聯網發展離不開“定位”,北斗在這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去年7月31日正式開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去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世界5G大會上就曾透露,“北斗三號“自開通以來運作平穩,在全球範圍內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亞太地區性能更優,實際上測試的結果基本上在5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如今北斗三號的核心器部件國産化已達到100%,北斗已形成了完整産業鏈,基礎産品已經實現了自主可控,22奈米的晶片産品已經進入了量産,性能指標跟國際主流産品相當。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也對5G技術賦能與定位技術融合有很高的期待。他認為,5G技術可以在軌道交通的應用場景中更好地實現室內導航、換乘指引、車廂分流以及客流分析等。“從大數據能清晰地看到,人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在5G技術與北斗技術的賦能下,我們有望實現精準的室內定位,可以説室內的場景在未來具有非常龐大的商業前景。”李德紘説。

  觀點

  智慧城市技術

  改變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

  智慧城市技術的發展,甚至已經影響到一個地區的文化。胡建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數字廣東的建設,使政府辦事的流程更加科學合理,進一步減少人為干預的因素,同時也讓一般市民和行政管理部門都可以有了更好的時間規劃,“這有助於打破過往‘熟人社會’裏辦事就要找關係的不良風氣”,胡建國説,“行政管理部門有了標準化流程,工作更高效、更規範。”

  廣州智慧城市發展是國內“一陣”

  廣州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全國領先,這是多位專家的共同評價。“廣州在全國500多個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中,絕對是‘第一陣容’。”萬功偉説。胡建國認為,廣州是智慧城市發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資訊化基礎好,是全省乃至全國網際網路出口的重要節點。

  在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專家的觀點有具象的體現。“沉浸式”4D影院、廣州版“清明上河圖”、6D“穿越”短片、VR體驗……“智慧”貫穿于廣州總體規劃、城市設計、綜合交通和市政設施等各方面展示中。

  智慧城市的經濟基礎是數字經濟産業。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廣州分院去年11月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報告(2020年)》,2019年廣州市的數字經濟規模超過萬億元。

  大灣區城市之間,城市治理場景和技術的互補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建立以來,校區的師生一度受困于“公交線路繞、候車時間無保障”“打車太貴”“摩的不安全”等出行難題。日前,一個小程式就部分解決了他們的困擾。中山大學智慧工程學院、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深圳巴士集團及相關科技公司共同研發了“逸行穿梭”小程式。師生只要在這個小程式上簡單操作,就可以預約從深圳校區到周邊地鐵站和高鐵站的公共交通服務。

  廣州和深圳是廣東省內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個城市,如“逸行穿梭”那樣的智慧城市服務未來也許會越來越常見。雙城之間如何取長補短呢?

  胡建國認為,在廣深科創走廊的協調下,廣州和深圳發達的資訊技術産業和科研能力完全可以優勢互補。

  萬功偉提出,廣州歷史悠久,在城市管理運作,特別是老城區的網格管理體現出“老廣智慧”,教育、醫療等城市管理應用場景豐富是廣州的優勢。廣州和深圳在城市管理方面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兩個城市的智慧資訊技術都需要在民生應用場景中落實,因此在取長補短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