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後疫情時代,如何重塑“一帶一路”?

2020-11-24 08:4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經濟觀察)後疫情時代,如何重塑“一帶一路”?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王慶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走過七年曆程,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沿線部分項目遭受衝擊。

  後疫情時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何重啟項目,如何建設一個綠色、合作、可持續的“一帶一路”成為國際金融論壇第17屆全球年會“2020絲路國際聯盟大會——疫情後的‘一帶一路’及其綠色發展”分論壇與會嘉賓熱議的話題。

  國際金融論壇聯合主席、韓國前總理韓升洙在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七年來,已成為全球化和互聯互通的典範,人員和貨物流動為沿線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收入,也讓周圍繁榮起來。

  在絲路國際聯盟聯合主席、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看來,中國是首個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復的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借力中國經濟復蘇快速恢復本國經濟發展。

  阿羅約認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共同進行了幾十個可再生項目。這些項目對當地的可持續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不可否認,正如絲路國際聯盟聯合主席、紐西蘭前總理希普利女士所言,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都因為這次疫情被重塑,進而也將影響到“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

  希普利表示,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表現出的領導力,對於很多經濟體都非常重要。“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應對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全球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各經濟體需要協作採取一系列刺激政策。”

  “‘一帶一路’可能因為疫情被重塑。”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西班牙對外銀行原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直言,在疫情衝擊下,中國和“一帶一路”夥伴國家間的經貿往來受到嚴重衝擊。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都會因為這次疫情被重塑。

  疫情是一次衝擊,但也是一個節點和起點。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健認為,疫情之後,“一帶一路”應該實現更高品質的發展。在重啟經貿往來的同時,也應採取積極、堅定的氣候行動,構建一個綠色的“一帶一路”。

  張健認為,氣候行動應該處於“一帶一路”經濟復蘇舉措的核心地位。“新冠疫情是我們面臨的急迫危機,但氣候變化則是人類面對的更長期、更深層次的危機。”

  張健表示,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要優化能源結構,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低碳基礎設施,避免高碳鎖定;建設綠色低碳交通體系;發展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等。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在日趨複雜多元的世界裏為數不多有普遍共識的領域之一。”本次論壇主持人、中國新聞社經濟部主任俞嵐指出,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但綠色也是“昂貴的顏色”,如何讓綠色發展在經濟上更可行,是推進“一帶一路”綠色轉型從普遍共識到積極行動的關鍵因素。

  在國際金融論壇聯席首席經濟學家、亞洲開發銀行原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看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做到綠色轉型,下一步要更注重發展迴圈經濟,不能重復“先污染後治理”的思路;要對環境保護進行立法,並且要強化環境保護的法規效力;同時,利用市場機制來保護環境,發展綠色金融、進行綠色投資。

  或許從投資更能窺視重塑“一帶一路”的方向。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投資機構,絲路基金總經理王燕之表示,基金下一步將主要從四個方面投資佈局“一帶一路”。

  一是把投資和當地的需要、民生經濟的改善結合起來;二是加大對新基建和數字經濟領域的投資佈局,為互聯互通的建設提升空間和品質;三是關注中國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下的投資機會;四是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機會。

  “新冠病毒對人類來説是短期的災難,人類面臨更長期的隱患是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變暖。”在韓升洙看來,疫情之後,“一帶一路”需要拓寬視野,把重點放在提升生態競爭力上,並且把生態可持續性和産業競爭力作為目標。(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