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世界需要甦醒的“世界工廠”

2020-04-21 09:5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一方面是“脫鉤”的傳言 一方面是跨國公司加碼在華投資

  世界需要甦醒的“世界工廠”

  雖然傳言不斷,但就目前而言,全球産業鏈不僅無法與中國“脫鉤”,甚而因為疫情可能在某些方面會連接得更緊。然而從長遠來看,各國加強對製造業的把控,可能會在疫情過後成為一種趨勢,我們必須做好應對産業鏈變化的準備,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國際合作。

  最近,有傳言稱美國、日本等國政府計劃幫助本國企業從中國市場撤離,試圖將産業鏈轉移回本國或其他國家。但隨後眾多媒體報道證明這些説法並不真實準確,不少企業家也表態稱,短期內全球産業鏈無法與中國“脫鉤”。

  中國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復工復産步伐加快,全世界都需要這座甦醒的“世界工廠”。但與此同時,必須看到,疫情過後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一些國家可能會加強對製造業的把控,尤其是涉及民生保障、經濟命脈的産業。以國際分工合作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全球化將面臨更大挑戰。

  被誤讀的設想:美日企業要撤離中國?

  美國企業要撤出中國的誤讀消息源於一個採訪。

  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裏·庫德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應允許企業將從中國遷回美國所發生的所有成本,在當年進行100%的“費用化處理”,即減免這類企業部分稅收。值得注意的是,這位美國政要在講話中使用的是虛擬語氣,這些意見都只是設想與建議,且美國政府也尚未正式出臺相關政策。

  類似的誤讀也發生在日本方面。日本政府內閣會議在4月7日通過了一份新冠疫情緊急經濟應對方案,其中提及要鼓勵國內投資和鼓勵海外供應鏈多元化。但有媒體誤讀為日本試圖將製造業從中國遷回本國或東南亞國家。

  全球經濟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産業鏈上下游的分工合作也越發密切。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各國分工合作的迴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對防疫所需的醫療産品普遍實行嚴格管控。德國停止向瑞士出口口罩、印度限制其非專利藥物的出口……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TA)發佈的《全球貿易警報》統計,自今年年初以來,已有50多個國家的政府對醫療用品實施出口限制。

  新冠疫情也加劇了各國就業壓力,在美國,連續三周申請失業金的人數超千萬。因此,美國政府迫切希望能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製造業回流。美國多年來一直在呼籲製造業回流,美國許多政要也多次重申,鼓勵企業將生産基地遷回美國。

  但效果並不明顯。數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導致美國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今年3月份,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發佈的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為49.1,超過預期值,不及前值,再次回落到榮枯線下方。市場機構分析稱,美國製造業受新冠疫情的衝擊已開始顯現,隨著疫情持續惡化,美國製造業PMI將會進一步下行。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以補貼等形式讓企業撤離中國難以生效。一方面,很多外企到中國發展是看重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以補貼促回流不是“出錢搬家”這麼簡單,一次性的政府補貼不能解決企業回國後面臨的成本上升問題。

  針對外企要從中國撤離的流言,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4月16日舉行的網上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當前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産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全球供應鏈只有在開放、合作的環境下才能實現效率和安全。

  “脫鉤”不現實,外企加碼在華投資

  種種數據和現象都顯示,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不會離開這個市場。

  中國美國商會2020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儘管目前美國在華企業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問題,但從長期來看,中國仍會是大多數在華美資企業的重點市場。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華東地區日商俱樂部基於區域內710家日企會員的調查:在華東地區有生産線的日企中,有86%的表示沒有産業鏈轉移相關計劃。

  大規模復工復産也增強了外企對中國的信心。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全國重點外資企業復産率超過70%的企業佔72.8%,較上周提高0.9個百分點。據有關調查,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産,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開工率為80%至100%的企業佔42.3%。

  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為,這次新冠危機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産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一方面是因為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下投資意願大大減少,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另一方面,中國在復工中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而且,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産業更重視數字基建,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

  在上海,有一組數據頗為出人意料。3月份,上海實到外資18.72億美元,同比增長20.8%。一季度,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家、外資研發中心5家,有近30個簽約的項目超過1億美元。

  跨國公司仍在加碼在華投資,“脫鉤”的説法並不現實。

  記者查閱多家跨國車企2019年的市場數據發現,中國已成為拉動銷量增長的火車頭。例如,中國市場銷量佔寶馬集團全球銷量近三成;大眾集團每售出5輛車,就有兩輛在中國。

  大量客戶和利潤,讓世界汽車巨頭們非常關注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據了解,得益於中國疫情防控的進展,大眾在中國的33家汽車及零部件工廠已有32家恢復生産,其中一些工廠已恢復“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整體産能開始復舊如初,集團整體業務也開始逐步回歸正常水準。他們預計,中國汽車市場將於今年夏初恢復至去年同期水準。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關部表示,大眾今年仍將針對電動化等領域在中國投入約40億歐元。今年下半年,其位於上海安亭和廣東佛山的兩座工廠將開始生産基於MEB 電動模組化平臺的純電動車型,綜合年産能將達60萬輛。旗下高端品牌奧迪e-tron也將於年底在長春開始本土化生産。此外,大眾中國還將與初創企業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將於下半年啟動靈活儲能快充樁的量産。

  正視和反思産業鏈轉移的挑戰

  作為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中國有220多種主要工業産品的産量居全球第一。但不少製造業工廠近些年也在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如果我們看500強的公司,有很多公司大量收益都來自中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終身教授金刻羽日前在一次媒體訪談中表示,跨國公司不會願意放棄中國市場,但也要注意到,有些工廠從中國搬出去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貿易戰和疫情將會加速一些産業搬遷的過程。

  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擔憂:疫情後全球産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産業鏈去中國化。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升高、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在上升,出現了一些産業向東南亞轉移的現象。

  産業鏈外遷的可能和負面影響不必誇大,但也要做好準備。徐洪才建議,對出口受到影響的部分,應當積極開拓轉向內銷的渠道,挖掘內需市場潛力。對因疫情影響而進口受阻的産品,應發展進口替代,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外部變化必然會影響我們,我們也要思考怎麼完善産業鏈。”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説,新冠疫情會加速逆全球化的思潮,但我們要繼續堅持全球化,並且在全球化中研究自身産業鏈如何更加完善,保證經濟安全平穩進行,研究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如何提高自身安全性。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認為,當下疫情仍未完全控制,恐慌情緒在所難免,必須認清“脫鉤”“撤離中國”等陰謀論的危害,同時也要思考在國際治理中如何擺好自己位置。“越是開放的心態,越有人道主義關懷,治理能力就越好,也就越有吸引力。”在萬喆看來,儘管有人擔心中國的競爭力,但我們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訪談直播中也提到,目前看到的“脫鉤”是暫時的,不可能長期存在。現在每個企業都在專注做産業鏈流水線上的一個産品,這樣的分工已經分散到全球,完全“脫鉤”更不可能發生。他也提醒,要警惕經濟民族主義,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國際合作。

  (記者 王林 許亞傑)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