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網際網路+”模式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

2020-03-31 10:4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以“網際網路+”模式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

  【知與行】  

  網際網路思維有助於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同時,當前“網際網路+就業”模式建設還存在理念認知上的偏頗、大數據技術在大學生就業服務中的應用還不夠充分、就業指導服務範式還不夠科學等現實之困。要讓“網際網路+就業”模式成為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的新樣態,需要實現網際網路思維範式的“三個轉變”,並進一步完善其實現路徑。

  思維方式實現“三個轉變”

  “工具思維”到“網際網路思維”的轉變

  “網際網路+”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的基礎是實現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與“網際網路+”思維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將網際網路作為工具,後者則強調網際網路賦能,打造一個互聯互通的生態系統。因此,“網際網路+就業”不應停留在簡單地將就業指導服務從線下遷移到線上的“工具思維”層面,需從正確理解網際網路思維理念與賦能方式入手,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切入。

  宏觀層面,需要政府部門為“網際網路+”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充分就業和高品質就業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中觀層面,需要學校決策層從人才培養和學校發展的整體考慮,以精準就業為導向實行人才精準培養。微觀層面,要讓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更加契合於大學生的工具和思維習慣,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服務思維”到“規劃思維”的轉變

  大學生精準就業的核心是實現“人職匹配”,需要大學生具備強烈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較強的規劃能力。但目前普適化的就業指導缺乏“規劃思維”,也就是未充分喚醒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有效提升其職業規劃能力為指向,而僅停留在服務層面,這就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是就業指導服務僅局限于提供就業資訊,或者幫助解決臨時性或補救性就業困難。二是就業指導只作為一項階段性服務工作而非系統性教育工作來對待。這就需要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服務結合起來,從解決階段性的就業服務轉變為喚醒式全程化的就業指導。

  在網際網路時代,可以充分借用大數據技術手段,構建時空數據生態鏈,將中低年級職業規劃分析的“前端”、高年級職業規劃教育指導的“中端”和畢業就業後追蹤反饋的“後端”進行聯結,全時對其進行數據記錄和整合分析,並不斷指導、修正,全程準確把握其層次性、動態性,全方位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的精準規劃、精準服務、精準幫扶和精準反饋。

  “獨立體思維”到“共同體思維”的轉變

  大學生精準就業的保障是實現“就業生態共同體”。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一項事關社會全局的工作。但應該看到的是,由於利益統籌難以平衡,思維理念共識不足,技術實現動力不夠等,當前就業生態共同體校內校外系統和內部各要素之間普遍存在獨立運作、自成體系的現狀,難以在大學生就業各環節形成合力,制約共同體“共軛效應”的發揮。

  要實現大學生群體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需要以服務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為需求,以共同利益機制為基礎,以建設良好的就業生態為目標,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構建“政府、高校、家庭、學生”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就業生態共同體”。其中,學生和學校要素構成校內就業教育與指導服務系統,家庭、政府等社會要素構成校外就業服務的社會支援系統。各主體之間已不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更多的是基於共同目標的協同互動式合作夥伴關係。

  “網際網路+”推進精準就業的著力點

  靶向定制,供需雙方精準對接

  線上就業市場資訊,精準供給目標“客戶”。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畢業生數據庫”,同時整合學校的人才合作培養夥伴、人才招聘合作單位和校友企業等資源,建立“用人數據庫”,確保線上就業市場充分供給,實現資源配置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要打造“雲招聘”“雲指導”“雲服務”等精準化資訊服務矩陣,通過學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權威渠道和針對性渠道和微信朋友圈等關係鏈,發揮官方、學長、人群之間的集合效應,打通用人單位招聘和畢業生就業資訊精準對接的“最後一公里”。

  深耕數據平臺模組化,持續提升“客戶”體驗。一方面,可以在畢業生就業簡歷的關鍵資訊中,設置“學校層次”“興趣愛好”“實習經歷”“團學鍛鍊”等細分資訊標簽,利用大數據分析、資訊智慧挖掘等技術,實現資訊的查詢、分析和甄選功能,便於用人單位利用一體化招聘系統對應聘畢業生進行測評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開發、引入職業測評專業技術,建立崗位勝任力模型,對求職畢業生進行職業能力測評並形成測評報告,讓求職者對自己的職業優勢和坐標有所了解。當然,用人單位也要更加科學、精準地描述用人需求,將畢業生崗位勝任力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進行智慧匹配,實現供需雙方資訊的精準匹配與雙向精準推送,並利用大學生就業數據化互動平臺發出邀約,實現“一對一”“鍵對鍵”或“屏對屏”的面試與簽約。

  數據牽引,線上線下精準幫扶

  “一人一卡”,把脈評估。從大學生入校開始,甚至在高考填報專業志願階段,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邏輯起點。通過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系統,每學期對每位學生在學習、實踐、競賽等方面資訊進行動態跟蹤記錄,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他們的自我認知、職業探索、職業決策等方面進行評估,為每人建立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檔案,並根據求職創業狀態及時更新檔案資訊。

  “一生一策”,點對點幫扶。學校要熟悉並及時跟進職業生涯規劃檔案,挖掘每位大學生的職業特質,利用大數據技術為大學生精準就業提供科學依據,幫助他們作出切實可行的就業決策並進行分類指導。具體而言,要為以普通就業為目標的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與價值觀;對職業規劃模糊、存在就業困難的學生,由輔導員、班主任、生涯導師、心理健康教師等組成導師團並資訊共用,進行多對一的“專家會診”“一對一滴灌式”精準指導。

  跟蹤反饋,人才培養精準改革

  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接軌,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反饋機制,擴展就業調查跟蹤的經度和緯度,並將就業大數據多向精準反饋至招生、人才培養和高品質就業等各環節,以精準就業為導向推進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精準改革。探索“網際網路+”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即根據企業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雲端數據共用來完成學生在校學習,學生可以通過課題申報等形式線上完成企業的“訂單式”實訓任務,企業給出成績評定和崗位勝任能力評估。

  另外,要建立健全就業統計預警系統和精準幫扶機制,健全專業及課程設置動態調整與預警,提升就業大數據對人才培養改革的決策諮詢功能,構建基於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招生、人才培養、就業一體化的精準就業指導工作格局。

  完善機制,多元協同精準發力

  確立政府就業責任主體,主動運用“網際網路+就業”模式激活就業創業這“一盤棋”,為高校畢業生資訊和人才順暢流動提供就業環境與政策支援。要充分發揮其協調、仲介、斡旋等作用,主動打造“網際網路+”新就業形態,為社會機構、企業單位和高校之間搭建橋梁,幫助高校實現就業資訊共用去壁壘化,構建就業市場供需銜接機制。高校要增加投入加快就業資訊化建設,建立學校、家庭和學生就業聯動機制,加強家校黏性,克服家庭與高校在大學生精準就業指導上的“兩張皮”現象,實現社會家庭就業支援多元化。

  (作者:楊禮雕,係浙江樹人大學副教授。本文節選自2019年度浙江省哲社科學規劃課題〔19NDJC260YB〕)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