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標準 引領産業向前奔

2019-05-14 09:3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核心閱讀 

  技術、産業、標準往往互動互生、緊密結合。近年來,新動能不斷增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在新動能的發展過程中,標準能否及時跟上?培育、壯大新動能,如何更好地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

  “難啊,沒有統一的互聯互通標準協議,想實現物聯網、做好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太難了!”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技術部主任李鴻基感慨。

  5G商用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工業網際網路卻仍被標準“卡脖子”,這是怎麼回事兒?

  新産業呼喚標準出臺 

  標準統一有利於實現降本增效 

  “面對紛繁複雜的通信協議,靠企業自身去構建能夠相容、轉換上百種協議的産品技術體系是不現實的,成本太高,誰也負擔不起。”李鴻基説,還得靠行業的力量、國家的力量,甚至是統一的國際標準。

  賽迪智庫資訊化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研究室主任袁曉慶介紹,近30年來,全球各類自動化廠商、研究機構、標準化組織圍繞設備聯網推出了上百種現場總線協議、工業乙太網協議和無線協議。因此,目前我國工業企業裏的設備通信協議不統一,設備與設備間存在嚴重的“語言障礙”。

  這種對標準的迫切需求不僅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有,在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也有,可以説是新産業領域的普遍現象。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強烈感受到,隨著區塊鏈的技術價值越來越凸顯,産業上對標準化的需求極其強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説,一方面,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初期,各方呼籲通過標準來建立基本的概念共識,降低學習成本;另一方面,當前各類區塊鏈平臺和應用層出不窮,急需通過標準來統一技術協議及過程,降低不同區塊鏈應用間的連接成本。

  採訪中,專家們表示,以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産業,最重要的特點是聯通。與傳統産業類似,産業發展初期往往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但發展至一定階段,“百花齊放”往往不利於聯通的進行,因此需要出臺相應的標準來確定統一的規範,降低聯通成本,實現降本增效,方有利於産業後續健康發展。

  “同時,不少新技術、新産業的發展引發了相應的社會問題,也需要通過標準來加以規範。”趙波説,例如在大數據領域,對於數據治理、産品和服務品質、開放共用、個人隱私保護、道德倫理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標準化需求日益凸顯。

  新標準跟進産業步伐 

  加快發佈國家標準,鼓勵研發團體標準 

  産業有需求,管理部門有回應。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僅2018年,在電子資訊領域共發佈國家、行業標準369項,其中涉及資訊安全領域58項、資訊技術領域156項,總共佔比58%。標準涵蓋了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資訊技術服務、大數據、射頻識別、生物特徵識別、感測器網路等多個新興技術領域。

  “在大數據領域,我們已經圍繞基礎架構、開放共用、大數據系統、數據管理能力等發佈了9項國家標準,另外還有29項國家標準正在研製;在人工智慧領域,已圍繞術語、神經網路、知識圖譜、情感計算等方面開展國家標準預研。”趙波説。

  在“十三五”期間,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將圍繞智慧硬體、智慧家庭、虛擬/增強現實、新型螢幕件、汽車電子和服務、鋰離子電池、5G關鍵元器件、智慧感測器等16個領域,組織開展300余項重點、熱點標準制修訂工作。

  不過,國家標準制修訂有其自身的程式要求,需要一定的時間,往往無法跟上産業快速發展的步伐。這時候,團體標準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

  “在不少新産業,我們鼓勵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研發團體標準,既有利於行業發展,也為國家標準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礎。”趙波説。

  目前,在新産業,團體標準的工作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在區塊鏈領域,為了讓産業各方能協作發展,《區塊鏈 參考架構》《區塊鏈 數據格式規範》等團體標準已順利開展制定工作;在人工智慧領域,行業也正圍繞服務能力成熟度、機器翻譯、智慧助理等開展團體標準預研和智慧語音交互系統等7項測試能力建設。

  産業發展無國界,國內標準齊頭跟上産業發展步伐,國際標準的制定也得積極參與。目前,我國電子資訊産業國際標準轉化率已達到78.6%,基本與國際接軌;主導研製的國際標準數量、覆蓋面也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領域,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主導的《物聯網 參考體系結構》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標準正式發佈,為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趙波介紹。

  “標準+”引領轉型升級 

  新標準引導産業健康規範發展 

  “都知道智慧製造好,可我們這小廠怎麼幹,剛開始真是一頭霧水。”湖南紅太陽光電科技董事長劉濟東説,當時只有海爾、三一、中車這幾家大企業嘗試了智慧製造,可行業不同、企業情況不同,完全照搬行不通。

  劉濟東表示,紅太陽的智慧車間得以建成,靠的還是一系列智慧製造國家標準。每個標準有啥用,劉濟東如數家珍:國家標準《智慧製造 系統架構》告訴我們智慧製造是什麼,整體規劃怎麼弄;《智慧製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告訴我們怎麼評價企業智慧製造的現狀,如何制定實施的路徑;《工控網路安全》教會我們怎麼建立安全可靠的自動化、資訊化網路環境;《數字化車間建設通用要求》就是我們開展數字化車間建設的寶典。“可以説,我們公司的智慧車間完全是照著標準建起來的,建成後運營成本比舊車間降低20%,幫助我們克服了之前光伏産業的困難。”劉濟東説。

  “智慧製造領域是我國以標準引領行業、企業發展的一個典範。”趙波表示,首先,在工作推進初期,通過發佈《國家智慧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將智慧製造標準化工作聚焦在實現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方面,使智慧製造標準在細分領域落地實施。其次,圍繞企業在推進智慧製造方面的重點需求,形成了一批基礎標準,為各行業實現智慧製造奠定了基礎。在整個推進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標準在推進智慧製造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

  再比如,大數據時代,數據被喻為新的生産要素,如何管理、使用數據關乎企業的競爭力。對於傳統企業,如何融入大數據時代,國家標準《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指出了一條道路。

  “現階段,已有近百家企業和組織依據該標準評估了自身的數據管理能力,並根據評估結果優化了數據管理機制和提升管理能力的措施,為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和競爭力提升夯實了基礎。”全國資訊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説。

  “在不少新産業,標準都起到了加快相關技術應用速度並引導産業健康規範發展的作用。”趙波説。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4日 07 版)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