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記者調查:蘇浙閩三地打破融資瓶頸有新招

2019-05-06 10:0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今年以來,金融支援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改善企業融資環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近日,本報記者來到江蘇、浙江和福建,調查銀行業服務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情況。調查中,記者發現三地積極探索破解企業融資難的新路徑,因地制宜出臺針對性舉措,引導資金精準流向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

  流動貸款變三年期,企業不再難續貸 

  浙江臺州臨海市鴻亞眼鏡廠是當地一家小型製造業企業。今年3月,企業因擴大生産規模造成流動資金緊張,於是向臨海農商銀行申請貸款用於生産經營週轉。

  雖然是第一次向銀行申請貸款,但只花了5天時間,800多萬元的貸款就拿到了。貸款期限3年,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歸還140萬元,第三年歸還剩餘的540萬元。

  “我們辦的是分期貸,每年按比例歸還本金,不用為籌集續貸資金著急,這個還款方式也和我們的生産、盈利週期相匹配。”鴻亞眼鏡廠法人代表金官順説。

  一直以來,銀行發放的流動資金貸款多為一年期短期貸款,但企業的生産經營週期往往較長,帶來短貸長用、頻繁轉貸的現象,既不利於穩定企業長期投資信心,也容易造成企業資金鏈緊張。“一次性發放中期貸款,可以個性化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避免由於貸款期限與企業回款週期不匹配導致的資金斷檔。”臨海農商銀行副行長洪權説。

  三年期流動資金貸款正在浙江試行推廣。調查中,企業普遍反映,相對於資金價格而言,信貸資金的穩定性對企業更重要。“中期流動資金貸款並不是把錢給企業後就放任不管,而是更強調銀行要加強對企業現金流測算和後期的動態監管。這對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得及時了解企業生産經營、對外投資和資金等情況,做到優服務和控風險同步加強。”臺州銀保監分局黨委書記曹光群説。

  中小銀行是小微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而今年大型商業銀行也將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如何在市場上找到更多新增客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提供的服務模式如何既能發揮自身優勢,又能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痛點”?

  “今年我們成立了專門的普惠金融部,有專門的人員服務小微企業,還投入了大量金融科技力量改進服務流程。大型銀行不適合一家家做單戶企業貸款,我們就順著供應鏈上下游,地毯式尋找和挖掘客戶。”工商銀行臨海支行行長許釗海説。

  臺州市道味餐飲企業管理公司正享受著金融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這家小型餐飲企業在全國擁有近700家加盟店,每天公司要向加盟店配送肉醬和麵食。隨著加盟店的增加,貨物進出量日益增大,企業的資金結算過程越來越繁雜。“之前使用的管理平臺系統不穩定,每50個加盟店就需要安排1名內勤人員核實訂單和回籠貨款,有時候業務量太大,賬目來不及當天處理。”公司總經理何臨航説。

  臨海工行了解到企業的難處後,為其量身定制了電子供應鏈銷售平臺,與公司內部管理平臺對接起來,提供採購下單、物流、支付、結算和理財等“一條龍”金融服務,讓原本繁瑣的下訂單、支付和結算過程簡單起來。“現在公司可以隨時線上審核、及時發貨、自動核對訂單和結算。以後加盟店規模再擴大也不用擔心了。” 何臨航説。

  在江蘇,海安農商行運用差異化定價方式,實現“一戶一價”,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累計減輕企業貸款利息超過3000萬元;在浙江,農業銀行發起設立投資管理公司,幫助優質民營企業解決股權融資難題,緩解流動性壓力;在福建,興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向企業發放以碳排放配額作為抵押的流動資金貸款,盤活企業“碳資産”,讓信貸資金真正“綠”起來……

  聯合會商機制和盡職免責機制破解融資難題 

  調查中,銀行和監管部門相關人士普遍反映,在服務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過程中,有兩大因素困擾金融機構:首先是企業資訊不透明,導致金融機構很難充分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和信用水準;其次是不良貸款責任追究機制,讓從業人員不敢放開手腳服務民營、小微企業。

  過去幾年,浙江義烏夢娜襪業的經營環境有所改變,加之受擔保鏈風險波及,一度陷入流動性危機。當時企業涉及襪業製造、房地産、金融等多個行業領域,貸款金額約30億元,對外擔保金額達到16億元左右。

  “當時監管部門、地方政府和銀行去企業摸清風險底數,認為企業主業還不錯,財務比較規範,沒有發現過度投資和挪用信貸資金的情況,主要的風險來自於連帶擔保,需要幫扶一把,否則只要一家銀行抽貸,企業就難有喘息機會,而且風險會再度傳導、蔓延到更多上下游企業和擔保圈內企業。” 金華銀保監分局黨委委員徐佶説,他們協調當地政府、貸款銀行一起幫助企業解困,剝離沉重的固定資産,整合資源發展高端智慧製造。

  3月28日,主牽頭行農行義烏分行組織召開聯合會商會議,達成穩定授信規模,不壓貸、不抽貸、不收貸的決議,繼續給予企業中長期流動資金貸款支援,並執行優惠利率,其他銀行利率上浮幅度不超過30%。如今企業貸款金額下降至15.12億元,未出現逾期和欠息,對外擔保金額也逐步降低,企業重獲新生。

  徐佶介紹,類似夢娜襪業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單家銀行很難弄清楚這類企業的經營、融資和風險狀況,銀行之間缺乏資訊共用和協商溝通機制,可能會造成過度授信。為此設立聯合會商機制,由過去單家銀行“診斷”變為所有貸款銀行集體“會診”,貸款銀行之間分享資訊,共同行動,既能全面把控企業狀況,防範風險,又能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度。

  具體來説,對需要“扶強”的企業,銀行聯合授信,共同測算出適合企業的信貸總規模,各家銀行在規模範圍內,與企業自行協商貸款條件,防止單家企業過度授信;對需要“幫困”的企業,通過債權人委員會,銀行集體決議、一致行動,避免競相收貸引發“踩踏”風險;對“僵屍”企業,銀行協調一致,堅決出清。

  目前各地正在建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打通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資訊“鴻溝”。在江蘇,蘇州銀行在蘇州市金融辦的指導及委託下,承接“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和維護。蘇州銀行董事長王蘭鳳介紹,平臺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採用“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在“線上”,企業可以發佈融資需求,金融機構快速獲取企業融資需求資訊後可迅速對接;金融機構也可以發佈相關金融産品,企業能搜索符合自己需求的金融産品。如果線上融資對接不成,相關部門可組織協調金融機構進行線下交易撮合,為企業定制個性化融資方案。此外,平臺還整合了工商、稅務、海關、電力等78個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資訊數據。

  截至3月,蘇州綜合金融平臺已累計解決融資需求37615項、金額5830億元,需求項目解決率為84.13%,需求金額解決率為97.04%。

  建立科學的盡職免責機制是做好小微金融服務的另一關鍵所在。“我們建立了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外部監管規定、本行規章制度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業務總體風險狀況未超過總行所設定容忍度目標的,可予以容錯,可按問責流程免除其相關責任或予以從輕減輕處理。對排查未發現違規問題或僅存在輕微違規事實且該違規事實並非形成項目不良主因的,認定盡職免責,不對相關人員進行紀律處分、經濟處理及其他處理等措施。”興業銀行泉州分行行長王良傑説。

  銀行經營有壓力,多渠道降低資金成本 

  調查中記者發現,目前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普遍下行,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執行基準利率,中小商業銀行利率也有所下降。

  “當地銀行業的競爭壓力比較大,利率水準原本不高。現在整體貸款利率往下走,不少業務是要虧本的。”一家銀行分行的負責人説。

  銀行自身的融資成本走高已成趨勢。融資成本上升,貸款利率下行,銀行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經營有一定壓力。未來要讓企業融資成本逐步降低,可以從銀行獲取資金成本一端做文章。浙江臺州已在中小銀行開展試點工作。

  臺州是全國小微金融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3家城商行的地級市。臺州銀保監分局推動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與中小銀行合作,由政策性銀行發放貸款給中小銀行,再由中小銀行轉貸給實體企業,這樣可以為中小銀行提供穩定、價優的資金,從源頭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打通了政策性銀行資金流向小微企業的通道。目前黃岩農商銀行已新發放支農支小轉貸款5700萬元,貸款平均利率低於全行各項貸款平均利率2個百分點。

  服務民營、小微企業,中小銀行如何看待來自大型商業銀行的競爭?洪權説:“企業總在不斷成長新生,銀行也能不斷找到自己的新客戶。大型銀行爭奪的都是小微企業中的高端客戶,他們主要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來開拓客戶。規模小的客戶可以通過純線上做,但是規模稍大的小微客戶還是需要線上線下相結合,這正是我們的優勢,關鍵是要提升我們自己的服務水準和風控能力。”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