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些信號出現,中國經濟的拐點來了?

2019-04-02 09:01:00
來源:國是直通車
字號

  作者: 王恩博

  “中國經濟的‘拐點’來了!”上週末公佈的一項統計數據,讓市場上出現了這樣的聲音。

  3月最後一天,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9年3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運作情況。當月,中國製造業PMI在連續3個月低於臨界點(50%)後重返擴張區間,升至50.5%,比上月增長1.3個百分點,超過市場預期。由於PMI是觀測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先行指標,這一表現被部分機構看作經濟復蘇的信號。

  那麼,回暖的PMI,是否預示中國經濟已觸底反彈?

  兩條資訊“劇透”經濟走勢

  進入4月,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將陸續公佈。外界正密切關注,面對複雜嚴峻的發展環境,中國能否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穩定健康發展?

  但有心者發現,近期公佈的一些資訊,已對這份成績單稍作“劇透”。

  首先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穩定運作並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市場預期得到改善。

  李克強透露,從前兩個月數據看,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指標比較平穩,固定資産投資穩步回升,消費者信心指數、製造業新訂單指數明顯走高,資本市場成交活躍。特別是進入3月份,日均發受電量增速達到兩位數,進出口、貨運等增長加快。

  隨後公佈的PMI數據,為“經濟出現積極變化”這一判斷提供了有力證明。

  自去年12月起,製造業PMI已連續三個月處於榮枯線下方,2月份更跌至49.2%,創下近3年PMI月度指數新低。但3月份,該指標一舉回升至50.5%,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春節過後,製造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産,生産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升至6個月高點,其中生産指數為52.7%,高於上月3.2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1.6%,高於上月1.0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擴張加快。這表明,隨著國家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政策逐步落地,供需兩端有所回暖。

  同時,3月份,綜合PMI産出指數為54.0%,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表明本月中國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總體擴張加快。構成綜合PMI産出指數的製造業生産指數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為52.7%和54.8%,環比均有所回升,其中製造業生産指數的回升對綜合PMI産出指數拉升作用顯著。

  先期指標暖意能否延續?

  3月製造業PMI緣何超預期回升?其中既有節後復工因素,亦是官方穩增長政策成效顯現,企業預期逐漸改善的結果。

  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國官方針對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作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金融領域對實體經濟加大支援力度,著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增強企業投資經營能力和意願。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業最先感受到暖意。3月份,中、小製造業企業PMI環比分別大幅回升3.0和4.0個百分點,生産和新訂單亦顯著上升。隨著中國4月1日起開始實施增值稅減稅政策,中小企業佔比較大的製造業市場活力還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華泰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繼強認為,歷史對比來看,3月份製造業PMI中生産指數環比增幅在近幾年處於高點,反映今年3月生産明顯偏強。與此同時,原材料庫存大幅走高並與産成品庫存剪刀差走闊,反映出企業主動補庫存意願增強,看好需求回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計劃,一季度GDP增速等核心經濟數據將於4月17日出爐,先行指標帶來的暖意能否在這份成績單中延續?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認為,從基本面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趨勢還在持續,但隨著政策力度逐漸增大,經濟增速會在二季度企穩,此後緩慢回升。不過,由於美、歐、日等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或將呈現前高後低,中國仍要關注外部風險。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佈報告稱,隨著“六穩”政策實施落地,中國經濟運作中的穩定因素不斷增多,如基建投資增長開始企穩回升,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回升,市場融資環境改善、可得性提高等。預計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在6.2%左右,二季度GDP增長6.3%左右,全年GDP增長6.4%左右。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