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今年財政這樣“加力提效”

2019-03-19 08:3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財政部《關於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簡稱《報告》)日前正式發佈。《報告》指出,2019年財政收入形勢較為嚴峻,收支平衡壓力較為突出,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統籌,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和著力保障重點支出的同時,保持財政可持續。

  “逆週期”成為關鍵詞 

  財政部在《報告》中明確: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發揮好逆週期調節作用,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政策協調,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加力”,體現在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和加大支出力度。例如,深化增值稅改革方面,2019年中國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在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方面,從今年5月1日起,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在加大支出方面,繼續增加財政支出規模,赤字率由2.6%適度提高到2.8%,在2018年基礎上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8000億元。

  “提效”,體現在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報告》顯示,2019年財政部門將著力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堅持有保有壓,該保的支出保障好,該減的支出減下來,繼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大資金統籌力度,精準聚焦增強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支撐能力。同時,將預算績效管理貫穿預算編制執行全過程,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做好預算績效監控,及時糾正偏差,儘早發揮財政資金作用,更好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認為,這些安排釋放了財政政策積極有力的信號,有利於更好引導企業預期和增強市場信心,也為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留出政策空間。

  對重點領域加大支援 

  《報告》在2019年主要收支政策方面也作出了具體安排。

  在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方面,財政部門將加大破、立、降力度,用好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繼續處置“僵屍企業”,推動更多産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做好産業結構調整中的民生托底工作。

  在提升産業鏈水準方面,財政部門將綜合運用風險補償、後補助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進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同時,發揮好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加大對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的支援,培育更多新動能。

  在發揮投資關鍵作用方面,2019年中央基建投資安排5776億元,比2018年增加400億元,重點用於“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

  “2019年財政政策的安排源自中央對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內外部矛盾的準確判斷。財政政策注重逆週期調控,突出‘加力提效’,給出了降低製造業稅率、增加中央財政農業生産發展資金、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等一系列舉措,將對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小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紮實改革精打細算 

  3月18日,財政部國庫司發佈的2019年1—2月財政收支數據顯示: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104億元,同比增長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314億元,同比增長14.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9450億元,同比下降2.3%,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4374億元,同比增長1.1倍。分析人士指出,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一面已開始展現。

  “一方面,是大規模減稅降費帶來的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是支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基本民生領域投入力度、支援外交國防、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等各領域都需要保持較大支出,這就會讓2019年中國財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面對這個矛盾,政府加強財政管理,適當過‘緊日子’,減少一般預算開支和‘三公經費’等,就顯得十分重要。”劉小川説。

  對於深化財政領域的改革發展,《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如:健全分行業分領域分層次的核心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擴圍升級,開展中央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將預算績效管理關口從事後評價向事前和事中延伸,建立健全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激勵約束機制,低效無效支出一律削減等。

  專家預計,2019年中國財政工作將更加突出精打細算、有的放矢,在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