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師範大學兩岸團隊研究粉紅鸚嘴成果獲刊國際期刊

2019-02-26 13: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粉紅鸚嘴。(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台灣網2月26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道,為了解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動的環境,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先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兩岸,針對廣泛分佈于臺灣不同海拔的鳥類粉紅鸚嘴,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並與東亞大陸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進行比較,發現與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遺傳突變,主要由臺灣與大陸族群分家前的祖先承襲而來,而非近期才産生的新突變,研究成果獲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據報道,李壽先的研究團隊成員橫跨兩岸,大陸成員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及海南師範大學,臺灣團隊成員來自臺灣衛生研究院、臺灣東華大學、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臺灣“中研院”,還有臺灣師大碩士班研究生賴鬱婷,美國馬利蘭大學也參與了團隊的研究項目。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環境急遽變化,生物若不能適應目前及未來劇烈變動的環境,則族群數量會不斷下降,最後甚至走向物種滅絕。研究團隊針對廣泛分佈于臺灣不同海拔的鳥類粉紅鸚嘴,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並與東亞大陸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進行比較。這項研究不但有助於了解生物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也對生物保育、甚至外來種入侵的防治提供新的思維。相關成果在近日刊登于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

  臺灣師大表示,研究團隊首先對一隻粉紅鸚嘴雄鳥完整的遺傳密碼,也就是基因組進行譯碼,然後針對分佈在臺灣中央山脈兩側高低海拔間,共40隻粉紅鸚嘴基因組的遺傳變異,進行分析,發現基因組內有29個與高低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區域。此外,研究團隊也比較另外40隻來自廣西至吉林的粉紅鸚嘴基因組,發現對臺灣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的突變,約9成也可在亞洲大陸的粉紅鸚嘴族群中發現。由於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臺灣和亞洲大陸上的粉紅鸚嘴,是在10至15萬年前才分家,因此臺灣與亞洲大陸上粉紅鸚嘴所共有的遺傳突變,應該是繼承自他們最後一次分家前的共同祖先。

  這項研究是首次對整個基因組內變異産生的相對時間進行評估,並用來判斷適應相關的突變,是本來就存在於族群內不同個體間的變異,亦或是相對年輕的新突變。由於粉紅鸚嘴在臺灣不同海拔的分佈,應是1萬8千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後,隨著氣候不斷變暖,分佈範圍由低海拔不斷向高海拔擴張的結果,由於近期人類活動所導致地球的升溫,也會造成生物的分佈範圍向高海拔移動,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有助於了解生物未來將如何在暖化下,應對環境的變遷。(台灣網 王怡然)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先、碩士班研究生賴鬱婷。(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