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生産一線 新風撲面(新亮點中看變遷)

2019-02-19 10:1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河北唐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機器人孵化中心,一家科技公司的科研人員在組裝智慧焊接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江蘇海安一家科技智慧農業示範園,電力智慧滴灌設施在灌溉作物。

  向中林攝(影像中國)

  初春風雪送走了春節假期,各地重回繁忙的生産節奏,衝刺開門紅。實驗室裏、操作臺邊、生産線上,不少企業別開生面,或改造技術,或更新設備,人工智慧(AI)、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逐步發力,新的生産要素不斷匯聚,新的競爭優勢加速形成。

  亮點 1

  實驗室用上AI

  農業育種從海選到甄選

  “面前有100個品種的玉米,兩兩進行基因配組,産生4950個組合,其中絕大部分不會增産。通過電腦人工智慧分析,可以快速知道哪兩種雜交的後代更優質。”説起袁隆平農業高科技公司在育種技術上的新突破,生物資訊與統計分析師林海艷很興奮。

  這項技術,是隆平高科近來引入的智慧育種體系。過去,育種産品開發週期長。産出一個優選品種,可能要配成千上萬個組合,再種到地裏反覆試驗,搭上不少土地和人力成本。人工智慧建模後,圖像識別可採集農作物數據,再將海量數據導入電腦進行模擬。不用種在地裏,就能預測結果。

  從“海選”到“甄選”——一字之差,在實驗室裏,關係到林海艷能否在龐雜的數據流裏識別有效資訊的速度,在田間地頭,更牽係著農民這茬莊稼的長勢。

  “對現代農民來説,種地其實也是一場投資,不同的種植需求會産生不同的品種期望。”林海艷説,比如玉米,飼料玉米需要種子能保鮮持久,而工業玉米則要求澱粉含量高。這就倒逼我們做出更精準的人工智慧育種模型。

  當前,春種由南向北漸次鋪開,團隊正著眼于農作物圖像識別與分析技術,提高數據精準度,真正讓農民成為有經驗的“投資家”。“目前,人工智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各種成熟的應用,但缺乏可直接應用於大規模農田生産場景的産品,需要進一步轉化。”林海艷説。

  “人工智慧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技術,要依託産業而存在。”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蔡自興看來,當前我國人工智慧産業化迎來新契機,一方面産業化基礎基本形成,企業數量大幅增長,産業規模逐年擴大;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起點更高了,感知智慧技術更成熟。

  隨著人工智慧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拓寬人工智慧産業化的想像空間,加速人工智慧與産業向縱深融合成為必然趨勢。“下一步應著眼于技術進步、多領域協同應用,逐步實現人工智慧的全産業鏈佈局。”蔡自興説。

  亮點 2

  工廠接入網際網路

  産品可靠性大幅度提升

  “現在‘復興號’動車也是我們的客戶。”運作一年來,相較人工流水線,新生産線讓産能提升近60%,産品合格率從最低的92.4%提升到99.7%,産品利潤率最高提升13個百分點。成都若克科技公司總經理何兵面露喜色,今年市場訂單量增加六七成不是問題。

  “嗡嗡嗡”,只聽機器開動,加工流水線上,卻空無一人。一旁的生産控制中心,生産線影像監控實時變動。再往遠處看,生産看板區的5台液晶顯示屏上,工單執行情況、設備運作狀態、訂單交付結果數字跳動,不斷刷新。

  這裡是若克科技去年改造完成的智慧生産車間,春節剛過,生産線已經滿負荷運轉,“這條生産線專門生産高鐵動車制動閘片組件,24小時連續生産,每天3班倒,忙得停不下來。”何兵直言。

  “客戶對高鐵動車的産品品質特別苛刻,要求每個零件都能溯源,同一産品要能嚴絲合縫裝在不同廠家生産的同類設備上。”正是這樣的高要求促使公司果斷決定:上一條接入網際網路的生産線。

  説幹就幹!從搭建資訊化框架到設備調試,智慧化改造讓工廠走上“雲端”:不僅所有設備接入網路,設備運作、生産管理等數據都能實時上傳工業網際網路,通過資訊化改造,再次梳理企業管理流程,提高了産品品質和標準化水準。

  越來越多工業企業聯“雲”上“網”。截至目前,工信部共確定了100個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支援91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項目,培育超過50家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工業設備連接數量超過10萬台套。

  “市場條件變化、要素成本上漲和環境保護壓力增加,是影響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幾大因素。而工業網際網路解決的正是在低成本條件下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産品服務需求的問題。”南開大學經濟究所所長劉剛説。

  亮點 3

  設備連通物聯網

  降本增效創造核心競爭力

  “一天有半天泡在一線,還是查不完所有的單子。下班一看計步器,妥妥的兩萬步以上。”中信重工重型裝備廠工人白寶華回憶時有些感慨。如今,借助手機、平板電腦就能實現生産資訊跟蹤和共用,40分鐘就能把所有零件排查一遍。

  “這完全是鳥槍換炮的感覺啊!”初七開工,一進車間,白寶華覺得心情舒爽,剛更新不久的設備看著就敞亮。再往裏走,瞧,每台關鍵機床旁都多了一台工位機。

  白寶華負責設備零件和工序排查。以前,所有設備的生産資訊都要人工採集,既無法有效儲存,也不能合理共用,車間裏把他們的調度工作戲稱作“飛毛腿、婆婆嘴、千里眼、順風耳”。 去年上半年,中信重工機械公司一次性給重型裝備廠的14台數控機床裝了實時生産數據採集器,車間張起了一張連接人和物的大“網”:這頭設備一齣毛病,那頭員工立馬知曉。

  直接提升機床設備利用率27%以上,節省40%以上的職工生産服務時間——這張“網”給企業帶來可觀效益:加裝數據採集器後,能夠實時監測關鍵設備的運作狀態,從而剔除無效操作,避免關鍵設備空轉。

  沒出正月,中信重工重型裝備廠的訂單已排到年底。白寶華笑盈盈道:“今年,要擴大物聯網在內部生産線的使用範圍,廠子奔向智慧化,幹勁兒更足了!”

  “隨著5G和IPv6的推廣普及,未來可以讓每一顆砂子都擁有IP地址和高速互聯互通。這意味著除了物物相聯,還有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關係的智慧化。”劉剛認為,在物聯網發展背景下,企業競爭優勢將更多來源於技術創新,而不是簡單的規模經濟。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