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巾幗工匠展風采

2019-01-24 13:51:00
來源:人民鐵道網
字號

雷立在檢查軸箱橡膠蓋安裝狀態。曾毅然 攝 

  雷立自從事探傷工作以來,以匠心構築夢想,在崗位上堅持“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就要無缺陷”的安全理念,潛心鑽研、不斷創新,填補普速列車探傷工藝空白,探索開發資訊化探傷模式,先後發現並排除了30多起典型或重大列車輪對故障,實現了28年探傷無缺陷。她把青春奉獻給熱愛的探傷事業,綻放出巾幗工匠之花的美麗芳華,為西南鐵路動車組列車運作安全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90年,雷立參加鐵路工作走上探傷崗位。她愛崗敬業,勇於探索,所學習的輪軸探傷相關業務書籍摞在一起有一米多高。入路僅3年,雷立就熟練掌握了超聲波探傷、磁粉探傷技術並獲得了這兩項技術的Ⅱ級資格證書。工作中,她先後發現了10多起重大輪對故障隱患,成為貨車探傷崗位技術能手。

  2001年,雷立被調到客車探傷崗位,她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發現數起典型故障並多次在各級技術比賽中奪冠,成為客車探傷領域的模範標桿。

  2003年,針對客車盤型輪對探傷有盲區的技術難題,雷立帶隊立項並與探頭生産廠家進行合作研究,研製出了短前沿K值探頭,填補了全路盤型制動輪對探傷的技術空白。

  2009年,西南鐵路步入高鐵時代,雷立被確定為動車輪軸探傷工作的第一人選。面對從傳統的手工探傷示波分析到現代的自動探傷電腦分析的技術跨越,她從頭學起,廢寢忘食,很快成為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個擁有動車組空心軸探傷證的探傷工。

  從事動車組探傷工作後,雷立充分利用在普速客車探傷崗位上積累的寶貴經驗,逐流程分析搜尋動車組探傷的難點、關鍵點,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動車組空心軸探傷技術要領,創立“校、潔、全、比、驗”動車組空心軸超聲波探傷“五字”作業法。探傷“五字”作業法凝聚了雷立20多年的心血,是實現標準化作業的秘笈,大大提高了探傷效率,成為排除動車輪對故障的法寶。2013年4月1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在成都召開動車探傷經驗交流會,全面推廣雷立探傷“五字”作業法。

  2014年,為了將探傷本領傳授給更多的人,她主動請纓擔任“雷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雷立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持續育人攻關。在雷立的帶領下,工作室完成了“空心軸探傷機進給機構端蓋保護套”等3個技術創新課題,創新研發成功“CRH380D型動車組裙板確認勾引工具”等27項發明,解決了諸多探傷現場的技術問題。

  面對近幾年高鐵動車組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雷立勇於擔當、迎難而上、刻苦攻堅,主動兼任車間技術室副工長。她牽頭編制探傷作業指導書和空心車軸探傷缺陷的判定及處置方法,創新開發資訊化探傷新模式,使動車組探傷更加規範化、科學化、資訊化,有力確保了探傷品質。

  大國工匠鑄匠心,巾幗英雄展風采。雷立在一線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績,受到了各級組織的肯定和廣大鐵路職工的追捧。近年來,她先後當選四川省第九次、第十次黨代會代表,榮獲全路技術能手、“鐵路工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同時被中國鐵路總公司選樹為“新時代鐵路榜樣”。

雷立在測量車軸直徑。 曾毅然 攝 

 

雷立在檢查動車組車輪表面狀態。 本報特約通訊員 石本駒 攝 

 

雷立在仔細檢查動車組軸箱狀態。本報特約通訊員 石本駒 攝 

 

雷立和徒弟們一起開展動車組探傷業務探討。本報特約通訊員 石本駒 攝 

 

雷立向徒弟們傳授動車組探傷要領。 曾毅然 攝 

 

雷立在給動車組空心軸探傷。 曾毅然 攝 

 

雷立創新發明的探傷機接油盒,有效破解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田 野 攝 

 

現場巡視、卡控關鍵是雷立每天的日常工作。 本報特約通訊員 石本駒 攝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