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過得很辛苦,淘汰太快……”主播經濟能走多遠?

2019-01-23 08:47: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直播作為新興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新課題

  “主播經濟”能走多遠?

  本報記者 劉洋

  曾經,對於大眾來説,“躺著也能賺錢”不過是一句玩笑話,然而幾年之內,視頻直播的興起卻使其成為了可能。

  QQ瀏覽器大數據報告顯示,由網際網路所催生的各種新鮮職業中,畢業生最嚮往的新興職業排行榜上,54%選擇了主播/網紅。而根據近日社交平臺陌陌發佈的《2018主播職業報告》顯示,通過對超過萬名網友5000多名主播的抽樣問卷調查也發現,網路主播已經成為最受年輕人喜愛的職業之一。

  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25億,其中真人秀直播用戶2億,佔總體網民的25.3%,未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與此同時,視頻直播行業衍生的直播打賞行為,在近兩年也常常引發社會議題的討論:挪用公款、未成年人隱瞞父母花光家裏積蓄、背上一身貸款打賞等負面新聞亦屢見不鮮。顯然,直播作為新興産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其未來的主要命題。

  “主播”職業成熱門

  注重個性表達,以及他人認可,是90後在網路空間的最顯著的標簽。伴隨著4G網路的全面普及,2016年常被稱作“網路直播元年”,這一年我國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佔網民總體的47.1%。

  中娛智庫發佈的《2017中國網路表演(直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直播行業市場整體營收規模超過300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了39%,而這300億元中的相當一部分來自網友打賞。根據《2016~2020年中國網路直播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分析,網路直播的用戶多為20~29歲群體的年輕人。

  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直播平臺推出“造星計劃”,培養“網紅主播”更成為直播平臺相互競爭的常用手段。通過這些平臺,素人主播在積累了不俗的人氣之後,迅速在國內外各種社交媒體擴展影響力。一些主播不但成為電商寵兒、帶貨能手,還會受到網路綜藝、電視臺的關注,成功地從手機銀屏走向電視銀屏、甚至電影銀幕,獲得更高更持久的關注度。

  “那些日進鬥金的主播其實都有幕後推手或者是和平臺簽了協議,真正全職做主播的人每天過得很辛苦。因為這一行淘汰率太快了,大部分人幹幾個月就會人氣下降,只有少數人可以迅速轉型,以名套利。”曾與國內某大型直播平臺簽約的國企職員黃女士對《工人日報》記者説。

  門檻變高競爭壓力增大

  與傳統的電視、電影和綜藝不同的是,直播可以實現主播與觀眾之間的實時互動。為了滿足觀眾直接、多變的需求,如果想換取人氣和禮物,互動效果往往成為了主播能否留住觀眾的關鍵所在。

  相關視頻平臺的經營者向記者介紹,為滿足主要觀眾群體泛娛樂的觀看需求,與大眾印象不同的是,網路主播們不但不能“僅靠顏值吃飯”,事實上,他們還必須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除了唱歌、跳舞、樂器演奏之外,體育玩家、遊戲高手也日益成為主播中的“熱門崗位”。打開直播軟體很容易發現,一個熱門的網路主播常常要面對線上數萬人、幾十萬人的觀眾,並且實時與線上觀眾交流互動。因而,為保證人氣和持續穩定的收入,應對源源不斷進入主播行業的同行競爭,提升綜合能力已經成為網路主播不得不做的主動選擇。

  據調查,13.4%的職業主播表示在做主播之前接受過系統培訓和考核,兼職主播的比例僅為3.8%。在職業化的趨勢下,專業技能對於主播們的影響已經日趨明顯。

  《2018主播職業報告》顯示,七成主播無法保證三餐,八成主播處於單身狀態,33.8%的主播每月用於自我提升的花費超過1000元,職業主播每月用於自我提升的花費超過1000元的佔52.8%,8.5%職業主播每月提升自己的花費甚至高於5000元。同時,職業主播中大學以上學歷(含大專)佔比為44.5%。而主播的收入與學歷成正比,學歷越高收入越高。36.6%的研究生以上學歷主播月收入過萬,26.6%的本科學歷主播月收入過萬,16.1%大專學歷主播月收入過萬。

  源自起跑線的學歷因素困擾著很多主播向上攀升,因此他們不得不花費重金通過“後天”訓練來彌補,這就導致了主播職業門檻變高,競爭壓力加大。

  需健康可持續發展

  “年輕用戶有50.2%的比例認為,觀看網路直播會減少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青島理工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所研究報告中的內容,或許可以作為大多數“打賞到傾家蕩産”或“為送禮物而走上經濟犯罪”一類社會新聞的某種恰當注腳。

  由於資本的逐利本性和商業平臺的推動,網路視頻行業自身缺少規範和操守的浮躁氣息,導致黃色、暴力、低俗內容氾濫,甚至“暴露和擦邊”成為經紀公司對主播的主要要求。“很多人給主播打賞,就是為了和女主播建立個人聯繫,試圖從線上發展出線下的關係和互動,這是不少出重金打賞者的心態。”一位外企職工李先生告訴記者,他過去常給自己喜歡的主播打賞、送禮物,“既耗費了時間又浪費了金錢”。

  除此之外,學者也進一步指出,一些農村青年在直播平臺上為吸引人們的眼球而上傳誇張、審醜的視頻,或喜歡用宣泄式的喊麥表達情緒,反而傳達了負面情緒,對自身群體的形象起到了負面作用。

  2018年5月10日,國家廣電總局發佈消息,在管理部門的嚴令下,直播和短視頻網站進行自查自糾,共計自查清理下線問題音視頻節目150余萬條,封禁違規賬戶4萬餘個,關閉直播間4512個,封禁主播2083個,攔截問題資訊1350多萬條。

  “在此環境下,如何使直播持續健康發展成為必須研究的問題。”廣東財經大學文化創意學院院長賈毅教授表示,直播産品專業化、創意化,資源延伸化、産業外延化應作為視頻直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作為零門檻的網路直播行業,基本處於主播隨意化、內容粗放化、形式單一化的産業初級階段,大部分直播頻道沒有長期的發展思路和個性化産品,通過低級手段博得受眾眼球成為常見形式。”賈毅指出,直播內容走專業化之路,尋求創意突破,打造差異産品,以吸引受眾,提升體驗,加強關係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同時,直播平臺資源流向更廣闊的領域,構建“直播+”戰略,如産品銷售業、旅遊産業、時尚産業、飲食産業等等。利用網路直播鏈條上的各種價值點與其他産業進行聯合與重組,進而追求相互融合、相互彌補、相互支撐,也可以促進其走上健康可持續的道路。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