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家雙創平臺升級版加快成型

2019-01-03 09:5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伴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作為我國創新創業重要抓手的國家孵化平臺體系建設也日漸成型。2019年剛剛實施的新版《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首次將眾創空間納入管理,同時進行孵化服務體系升級,對單位面積孵化強度和從業人員職業化要求提出了更高標準,近萬家眾創平臺面臨新的洗牌。《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我國雙創平臺正在加快推進包括從服務初創企業到培育新興産業源頭等在內的六個方面提升,以此形成“眾創-孵化-加速-産業”為標誌的科技創新創業生態鏈條。

  根據《辦法》,科技企業孵化器(含眾創空間等各類科技創業孵化載體)是以服務大眾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培育企業家精神為宗旨,面向科技型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物理空間、共用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科技創業服務載體。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自有種子資金或合作的孵化資金不低於500萬元人民幣,並提供3個資金使用案例;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場地面積不低於10000平方米,其中,在孵企業使用面積(含公共服務面積)佔75%以上;要擁有職業化的服務隊伍,專業從事企業孵化的服務人員數量佔總人數的80%以上,每10家在孵企業至少擁有1名專業從事企業孵化的服務人員和1名創業導師。

  “一方面,在場地的認定標準上,將此前的兩萬平方米,降低到一萬平方米;減少了畢業企業數量,增加了畢業企業條件,嚴進嚴出。另一方面,《辦法》在服務水準、孵化績效、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層面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了‘單位面積的孵化強度’。此外,對在孵企業的科技含量也作出了要求,即‘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和研發能力’。”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他看來,把眾創空間納入管理,旨在引導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實現高品質發展,通過各類孵化器的高水準創業服務,提高創業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整體來講,‘十三五’期間就是圍繞從服務初創企業到培育新興産業源頭的提升、從集聚創新要素到促進開放共用的提升、從注重綜合服務能力到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從注重服務供給導向到需求導向的提升、從推動國際合作到融入全球創新創業網路的提升、從營造局部的創新氛圍到引領全社會創新創業文化的提升等六個方面的提升。”該知情人士透露。

  事實上,隨著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我國的眾創平臺也呈現爆髮式增長態勢。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類孵化平臺近萬家。其中眾創空間57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4000家。而2015年上半年,我國較有規模的眾創空間還不足70家。

  一批發展較好的創業孵化載體,通過品牌輸出或連鎖經營等方式,在全國多個主要城市乃至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搶佔市場。包括普天集團、北大創業訓練營、阿里巴巴、騰訊、創客邦、創新工場、3W咖啡等均在全國多地佈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通過經驗輸出推動雙創服務遍佈全國。

  亮眼數據的背後,是激烈的市場競爭。相關數據顯示,只有入駐率達到70%左右,眾創平臺才能實現盈利。而相關報告顯示,中關村眾創空間平均入駐率也只有60%,望京區域約為50%,其他二三線城市的入駐率更低。面對同質化的激烈競爭和單一的盈利模式,部分中小平臺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眾創平臺洗牌在所難免,而且隨著新規門檻的提高,未來萬家平臺都面臨大考。這就要求平臺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模式。”東北某孵化平臺管理人士向記者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辦法》明確,國務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孵化器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考核評價工作,並進行動態管理。對連續2次考核評價不合格的,取消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資格。

  “我國孵化器行業仍存在偏重規模、服務水準不高、高成長企業培育能力不足,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迫切需要提升孵化載體品質和效率,構建更加完善的孵化服務體系。”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處處長陳晴表示。而在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看來,未來有一批機構會退出市場,真正有生命力的創業孵化機構,一定是聚焦在某個專業領域或技術産業。

  對此,科技部高新司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明確,隨著我國創業孵化從點向線、面延伸,越來越多的孵化器、眾創空間開始向前端或後端延伸,有規劃、有佈局的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産業園”的科技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提供貫穿企業發展整個生命週期的精準化、專業化服務。下一步要堅持生態優化,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把新興技術快速、低成本、無障礙轉化為産業發展的競爭力。要堅持協同發展和國際拓展,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使各類創新資源在自由流動中實現高效配置。(鐘源)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