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聚焦·年度觀察】織密兜底保障 托起民生底線

2018-12-28 11:0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以來,全國各級政府攻堅克難,久久為功。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病有所醫等一系列實際舉措,聚焦解決民生領域難點熱點問題,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徐徐展開。

  “金山銀山,不如社保真靠山。”今年1月份,在女兒出生10天后,四川省攀枝花市市民蔣維強就到當地社區為孩子辦理了居民醫保。在蔣維強看來,有了醫保護航,自己的小天使就多了一份保障,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隨著改革深入,人們的社會保險參保意識正從“要我保”變為“我要保”。通過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9.2億人,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加。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1.5億人,基於“網際網路+”的服務模式正在普及,公共服務能力和水準進一步增強。

  在待遇方面,退休人員不斷得到好消息。今年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通知,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為2017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準,總體調整水準為2017年退休人員月每人平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此次調整是我國自2005年以來連續第14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也是繼2016年以來連續第3年同步安排適當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水準,預計將有1.14億名退休人員受益。目前,各地區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上調金額已全部發放到位。養老保障水準穩步提高,使人民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

  圍繞“難有所助”,低保標準也實現“連增”。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城市低保平均標準為每人每月575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每人每年4754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7.6%、12.9%;1月份至9月份累計支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237.5億元,同比增長20.2%。不僅如此,隨著困難群眾需求從溫飽型物質需求向多層次需求延伸,社會救助工作正在從單一的現金救助向多維度保障轉變,從簡單的生活型救助向物質保障與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相結合的綜合型救助拓展。

  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一年來,我國全力推進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建設。前三季度,中央財政投入資金54.4億元支援養老服務業發展。“民政部大力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出臺專項政策,並督促政策落地。目前,全國已有20個省份出臺了實施意見,從國家到地方的關愛服務政策體系正在形成。”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黃勝偉説。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加快省級統籌的基礎上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今年以來,我國社保領域改革全面提速,先後建立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同時,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工作也已有序啟動。這意味著,我國向養老金全國統籌邁出了重要一步,未來我國將朝著逐步實現統收統支的全國統籌的目標發展。

  由於我國人口流動日益頻繁,隨兒女長期在異地生活的“老漂族”、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以及為治病不得不轉診的參保者,曾深受異地就醫報銷不便之苦。人社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國家異地就醫結算平臺上備案的人員已達到257萬人,9487家醫療機構聯網。目前,全國所有省級異地就醫結算系統、所有統籌地區均已實現與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的對接,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跨省異地就醫結算時無需“墊錢”“跑腿”。(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