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郵輪:漂浮在水上的黃金産業

2018-12-26 08:48: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從機帆船到萬噸輪,從臟亂不堪到舒適豪華,在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裏,郵輪從最初的送信交通工具轉型成為海上旅遊載體。近些年來,郵輪産業更是以難以置信的速度發展,從硬體到軟體,無不讓遊客驚嘆。

  1.昔日只為送信而生 

  郵輪,原義是指航行于大海上的班輪、郵船,這本身是一個被約定俗成沿用下來的名詞,與現今所説的郵輪並無關係,因為當時的郵輪真的只是從事送信的船舶。

  1756年,英國政府啟用雙桅帆船運營每個月從法爾茅斯港到紐約的郵件業務,這些船很少載政府人員以外的乘客,更不載貨。1819年,第一艘使用蒸汽機做為輔助動力的美國“薩凡納號”船5月22日從薩凡納出發,橫渡大西洋,29天后到達英國利物浦。雖然期間只使用蒸汽機大約85個小時,但此次航行開創了歷史,迎來了蒸汽動力船時代。

  19世紀上半葉,欲從歐洲前往美洲的淘金者漸多,郵件寄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英國鐵行渣華船運公司在1837年利用蒸汽帆船開辦了海上客運兼郵件運輸業務,這即是郵輪的雛形。1840年,世界上第一艘郵輪誕生,是船舶工程師羅伯特·內皮爾設計的。這艘1154噸的“不列顛號”蒸汽輪船由英國冠達郵輪公司生産,在當年7月4日離開利物浦開始橫跨大西洋,前往加拿大及美國,首航搭載了65名乘客,隨船同行的還有冠達郵輪總裁薩繆爾·肯納德。不久後,在友人的協助下,肯納德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橫跨大西洋的郵輪公司——英國北美皇家郵件船務公司,開始了定期跨洋的班輪(Ocean liner)業務。

  1850年以後,英國皇家郵政允許私營船務公司以合約形式,幫助其運送信件和包裹,但必須要懸挂皇家郵政的信號旗,並稱自己的船隻為“皇家郵輪”。具有這一稱號,也被看做是信用的保證,因為郵件必須按時送達。1891年起,北美洲的三艘郵輪也開始了從溫哥華到亞洲的定期航線,“皇家郵輪”的稱呼逐漸擴散至亞洲,成了大型客船的代名詞。面對豐厚的利潤,英國和美國紛紛成立郵輪公司,主營業務是運送郵件和大量渴望到美洲的淘金者。

  當時,如何縮短航行時間,是郵輪設計建造者最為注重的。各船舶公司紛紛建造高速郵輪,在橫渡大西洋的航線上展開了一場較量,同業公會為此還制定了帶有廣告色彩的“藍色綬帶獎”。藍飄帶不僅象徵著榮譽,還能為輪船公司帶來更多的商業利潤。

  當時,設計者普遍認為,主機多、功率大的船航速快,因此,各大輪船公司都為大型郵輪配置了強大的動力裝置,使其航速達到極限。家喻戶曉的“泰坦尼克號”就建有四個煙囪,其中一個只是裝飾,即是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理。19世紀末,郵輪航速最高為20節(“節”指艦船在單位時間內所航行的里程),到了20世紀30年代,航速可達30節左右。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在大西洋郵船業取得領先地位。之後,英國不甘落後,通過260萬英鎊的政府貸款建造了“路西塔尼亞號”和“毛裏塔利亞號”,這兩艘大型郵輪首次配置了蒸汽渦輪發動機。據當時《紐約時報》報道,為了達到25節的持續航速,“路西塔尼亞號”共有“68個熔爐進料裝置,6個動力鍋爐,52000平方英尺的供暖面,輪船動力增加了3萬馬力”。這一航速,打破了德國保持多年的跨大西洋航速紀錄。

  為爭奪世界郵輪的霸主地位,歐洲各國紛紛建造“大西洋航線上最快的船”,激烈的競爭可以説是“打破了頭”。1935年,法國政府投資建造了“諾曼底號”,首航就實現了29.98節的速度,打破了義大利“雷克斯號”保持兩年的紀錄。沒過多久,英國“瑪麗女王號”的航速就達到了30.14節,“諾曼底號”不服,再次趕超,很快又被打敗,最終在1938年“瑪麗女王號”創造出31.6節的高速,成為了當時最快的船,橫渡大西洋僅需4天或更短時間。此紀錄直到1952年才被美國“合眾國號”打破。“合眾國號”創造了大型郵輪的終極速度,橫渡大西洋時速達到40多節。從此,郵輪爭奪“藍色綬帶獎”的日子宣告結束。

  2.遭遇“天敵”轉型旅遊 

  隨著發展,郵輪有了第二大作用,即是將大量渴望到美洲掘金的歐洲人運至大西洋彼岸,因此,船隻服務非常簡單,新鮮食物不多、艙房小條件差。為了喝到新鮮的牛奶,船員甚至要帶奶牛上船;同時,貓也是必不可少的“服務員”,用於對付四處啃咬的老鼠。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1842年經歷了一次冠達郵輪的旅行後寫到:“船艙裏什麼也沒有,除了棺材,沒有什麼再比這裡更小了……”

  為了爭取富有的乘客,各家輪船公司意識到,必須要提升郵輪服務。在此過程中,他們推動了現代休閒娛樂業的發展,並陸續開發出能夠在郵輪上使用的創新技術。1871年,白星郵輪公司五艘大型郵輪亮相,被稱為“浮動酒店”,其中的“大洋號”還配置了專門的衛生間,並採用了中央供暖設施,不再是火爐取暖。而冠達公司的郵輪,首次配備了女性休息室、圖書館以及電鈴系統;1888年在郵輪上還安裝了第一部馬可尼無線電通信站,允許無線電運營商在海上傳輸資訊,上流乘客可以在抵達港口前以無線電方式預訂歐洲的酒店。

  到19世紀末,隨著越來越多的移民奔赴美洲大陸,旅行者對郵輪的速度和船上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同時,郵輪上還出現了早期的服務準則,如“當乘客主動交流時再搭話”“服務時儘量屏住呼吸,服務後迅速轉身離開”“不要將雙手放在口袋中”“不許在值班時吸煙”等。

  為了吸引高端主顧,一些輪船公司對郵輪發起了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倣造陸地建造供人們娛樂和消遣的酒吧、舞廳等。美國航運巨頭愛德華·科林斯在遠洋郵輪上建有理髮店、豪華舒適的客廳,請來知名廚師負責餐飲,使人們乘坐郵輪時愈發愜意。同時,還為頭等艙乘客提供休閒社交機會,這些措施逐漸打消了富人們對遠洋旅行的疑慮。

  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郵輪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由於大量歐洲居民移居到美國和加拿大,因此對郵輪的需求大幅增加。每家郵輪公司都在力爭使自家船舶更大、更快、更豪華,各國也將建造大型郵輪視為國力的象徵,輪船公司可以名正言順地爭取政府支援。如1912年下水的“泰坦尼克號”,還有“德意志號”“保裏塔尼亞號”以及上文提及的“雷克斯號”“諾曼底號”“瑪麗女王號”等,都是豪華郵輪的代表。

  可惜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國蓬勃發展的郵輪産業捲入了這場浩劫,不計其數的郵輪被擊沉或挪作運兵船、醫療船用。戰後沒過多久,方興未艾的郵輪市場又遭遇到“天敵”——大型民航飛機。飛機的崛起,大大削弱了遠洋郵輪的長途載客功能。因為郵輪無論怎樣提速,也永遠無法與飛機比肩。很快,曾經風光無限的郵輪被迫停航,不少郵輪公司瀕臨破産。首航于1936年7月的“瑪麗女王號”在1967年退役,永久停靠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改建為旅館;“合眾國號”1969年退出航線運營後,停泊在費城海軍基地,後被作為美國國家歷史遺産登記註冊。1985年,隨著“法蘭西號”退出大西洋航線,作為交通工具的郵輪淡出歷史舞臺。

  面臨窘境,所剩不多的郵輪公司不得不轉向。現代郵輪(Cruise ship)産業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北美,在8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真正進入了大眾生活。雖然字眼上並無不同,但現代郵輪與傳統郵輪的定位相差甚遠。傳統郵輪是海上客運工具,目的是把旅客運送到彼岸,其豐富的生活娛樂設施是為了讓旅客的行程更為舒適;而現代郵輪稱得上是“海上流動的度假村”,自助餐廳、酒吧、咖啡廳、影劇院、健身房、泳池以及各種遊樂設施一應俱全,本身就是旅遊目的地,這些設施也是旅遊的一個重要組成,靠岸是為了觀光或完成全部行程。

  3.發展迅速的朝陽産業 

  作為一種高檔消費的旅遊形態,郵輪産業的發展迅速。

  資料顯示,從1994年開始之後的十年間,全球郵輪産業保持著每年8%的高增長率,這一比例遠高於國際旅遊業,難怪有人將郵輪稱為“漂浮在水上的黃金産業”。

  根據國際郵輪協會(簡稱“CLIA”)最新經濟貢獻報告顯示,郵輪行業2017年為歐洲經濟貢獻了創紀錄的478.6億歐元,比2015年增加了17%。約有696萬歐洲居民預訂了郵輪旅行,比2015年增加了7.8%,佔全球郵輪旅客總數的26%。CLIA歐洲公司董事長兼嘉年華英國主席戴維認為,“這要歸功於更多歐洲人選擇郵輪假期,更多的郵輪在歐洲航行,以及更多的郵輪正在歐洲造船廠建造,這一切都轉化為整個歐洲大陸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

  相較于歐美國家,我國郵輪業的興起只是近十餘年的事。從2006年歌詩達公司的“愛蘭歌娜號”在中國首航開始,我國郵輪産業從零起步,十年間,郵輪乘客從不足1萬人猛增至212萬人,年均增速超過40%,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郵輪旅遊市場。我國郵輪産業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美國,國際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0.5%增長到9.6%,10年增長近20倍。

  在誘人的市場前景吸引下,國際各大郵輪公司蜂擁而至,各路資本也摩拳擦掌,紛紛投入重金進入這個朝陽行業,“海洋量子號”“盛世公主號”“喜悅號”“輝煌號”等大型郵輪紛至遝來。以中國港口為母港的郵輪2015年時還只有12艘,到2017年就增至22艘,這些新增船隻的噸位基本都在10萬噸以上,並配備了各種全球最先進的設施和娛樂項目,有的甚至在造船時就針對中國旅客的特點做了專門的設計。

  然而,在連續十年高增長後,郵輪産業在這兩年增速明顯放緩,原本一直在增加運力的幾大國際郵輪巨頭紛紛收縮戰線。去年以來,在中國運營3年的“藍寶石公主號”被派往歐洲到新加坡航線;“海洋水手號”宣佈離開中國市場,被派往美國。今年7月,專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喜悅號”宣佈,明年將前往阿拉斯加地區。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我國郵輪市場將開啟下一個黃金週期。今年9月,交通運輸部等十部委聯合發文,明確提出促進我國郵輪經濟升級發展的主要任務,預計到2035年,我國郵輪市場將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屆時,郵輪旅客年運輸量可達1400萬人次,並加快實現首艘大型郵輪建造。

  今年11月6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嘉年華集團、義大利芬坎蒂尼集團正式簽訂了2+4艘Vista級13.55萬噸大型郵輪建造合同,意味著我國首艘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大型郵輪建造項目正式啟動。該型郵輪總長323.6米,型寬37.2米,最多可容納乘客5246人,擁有客房2125間,投入運營後主要服務於中國市場。首艘郵輪計劃于2023年9月30日交付,第二艘預計2024年交付。

  咬文嚼字 

  “遊輪”還是“郵輪”? 

  近年來,一直有專家學者呼籲,目前所指的郵輪早已與郵政行業無關,不再是昔日承擔海上郵運任務的“郵輪”,而是專門用於海上旅遊休閒度假的大型客輪,這種旅遊客船應被統一規範為“遊輪”。但是,在造船界,“郵輪經濟”“郵輪産業”和“郵輪遊”等字眼頻繁出現。

  《現代漢語詞典》對“遊輪”的解釋是“載客遊覽的輪船”;對“郵輪”的解釋是指海洋上定線、定期航行的大型客運輪船,因過去水運郵件總是委託這種大型快速客輪運載,因此得名。按中國船舶行業主管部門頒布的“船舶術語”,載客遊覽的船舶稱為“旅遊客船”,簡稱遊船,並無“郵輪”或“遊輪”之説。因此,“郵輪”在旅遊行業使用,應是不規範用語,但這些年“郵輪”二字的“霸主地位”始終難以撼動。

  相關連結 

  難以忘卻的特大郵輪海難 

  在沒有飛機的時代,郵輪是人們遠航時唯一的選擇。然而,在享受溫馨航程時,也有一些海上的罹難事故給人們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痛。

  被冰山撞沉的“泰坦尼克號”:這是20世紀初最大最豪華的英國皇家遠洋客輪,曾被譽為“永不沉沒的夢幻之船”,建造期間共耗費了7500萬英鎊。1912年4月10日,載著2224名乘客和船員的“泰坦尼克號”開啟了從英國南安普敦至美國紐約的首航。

  4月15日,乘風破浪的“泰坦尼克號”在紐芬蘭島附近接到“前方有浮動冰山區”的預警電訊。蹊蹺的是,這艘郵輪居然未採取任何措施,照樣高速前行。臨近午夜時船撞向冰山,不到3個小時,整個船體就沉入了海中。除了登上救生艇的倖存者,共有1513人葬身大海。

  沉船後不久,由美國和英國分別成立的調查組就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們均認為,“泰坦尼克號”的行駛速度太快,而且船上的總指揮史密斯上校對冰山威脅警報毫不理會,導致此次海難的發生。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各國的研究人員不斷對打撈上來的船體殘骸進行研究,認為當時得出的結論過於簡單,從物理、冶金、天文等多角度分析,發現是“品質缺陷+天災+人禍”最終導致巨輪沉沒。

  被潛艇擊沉的“古斯特洛夫號”:1937年下水的“古斯特洛夫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輪,內部裝飾豪華,有大型餐廳、電影院、游泳池、舞廳,甚至還有一個分娩室。二戰爆發後,它被德軍方徵用為醫療船,後被用作轉移德國傷兵和難民。

  1945年1月,這艘德國郵輪用來運送被蘇聯紅軍圍困在東普魯士的德國人,包括在戰火中逃生的平民及少數官兵。由於要登船的人實在太多,船長網開一面,在原定4424名乘客外,又讓4000多名難民上了船。不幸的是,郵輪在夜航途中被三枚魚雷擊中,要害部位中彈受創,在極短的50分鐘內就完全沉沒了。事後統計,在這場災難中,傷亡人數達9400人,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海難。

  與油輪相撞的“多納帕斯號”:這是菲律賓馬尼拉和萊特島塔克洛班市之間的班輪。1987年12月20日5時許,實際裝載2000多人的“多納帕斯號”出發,晚上10時航至民都洛島海面時,與一艘滿載629噸原油的油輪“維克托號”相撞。黑液鋪蓋洋面,客輪燃燒兩個多小時後沉入海底。飛機、船舶搜尋3天,只救起27人,遇難者4388人,這是國際海運史上和平時期的最大海難。(林真)

[責任編輯: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