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跟跑、並跑、領跑三級跳 中國高鐵將續寫技術領跑

2018-12-18 08:3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同時,還是我國第一台幹線電力機車在“中國動力谷”——湖南株洲問世60週年;是株洲出産的中國第一代電力機車“韶山1型”正式定型50週年;是京津城際、合寧客專高鐵穩定運作10週年……近年來,中國在高鐵車輛研製、線路建設、智慧控制等方面逐步實現了“三級跳”:從引進國外技術“跟跑”,到消化、吸收先進經驗“並跑”,進而在關鍵領域自主再創新“領跑”,走出了一條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傳奇道路。

  當前,中國高鐵已成為享譽世界的“國家名片”,但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整體技術、整合體系“領跑”的中國高鐵,在關鍵裝備、尖端技術、特殊材料上還存在“短腿”,未來發展需要持續發力。

  整車研發、信號控制與線路建設世界領先 

  今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千億産業基地——株洲起步,遍訪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鐵路局、中國中車、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通號、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等單位。長時間深入調研,讓記者了解到:中國已經完全能夠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建設“全體系”高鐵。在高鐵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穩居世界第一梯隊。

  ——高鐵列車實現了全譜係自主研發,轉向架、列車網路控制、車體製造等關鍵技術都已實現自主掌控,同西門子、阿爾斯通等國外巨頭處於同一水準線。對世界先進高鐵技術,從以前的“仰望”,發展到當前的“平視”。

  ——列車運作控制系統的關鍵技術、核心軟體、成套列控裝備全部實現國産化,對國外産品實現全面替代,能夠根據高寒、風沙等不同工況條件提供高速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解決方案,能夠滿足我國複雜的自然氣候條件,保證高鐵穩定安全運營。

  ——高鐵橋梁、隧道等線路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居於世界前列。我國鐵路基建施工設備自主化程度高,能夠應對各種複雜、凶險的地質條件,被網友昵稱為“基建狂魔”。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中鐵科工集團、中鐵隧道局的基建專家都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説,中國高鐵勘探、設計、基建隊伍有能力挑戰絕大多數複雜地質和惡劣氣候環境。

  基礎裝備製造、研發仍存短板關鍵領域需長期攻堅 

  尖端技術、裝備是工業體系“金字塔基”,調研中,許多專家對記者表示,對我國高鐵領域的技術“短板”要有清醒認識:自主掌握程度高、技術先進,但基礎裝備製造、技術研發的短板較多,“金字塔基”不夠強大,制約了“金字塔高”與“金字塔穩”。

  在一些先進列車生産車間,即將下線的成品排成壯觀的“軍陣”。但記者仔細觀察發現,生産這些列車的許多機床、設備標簽上,赫然註明的“出生地”是一些西方國家。許多工程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國內不是沒有大型精密加工機床産品,但以前沒用過,或者用得不多,涉及到産品品質安全,不敢貿然換新,只好依靠“洋槍洋炮”。

  除了大型精密數控機床外,許多列車必須用到的關鍵“小零件”也十分依賴進口。記者鑽進一些列車車內、車底,通過打開的列車外殼仔細端詳內部機件,發現還有不少進口部品。相關研發製造團隊專家反映,高鐵列車部分軸承、車輪、齒輪傳動系統、轉向架等構件,以及某些晶片等核心零部件還需要靠進口。此外,還有如特種絕緣紙、合成封套、液壓泵、馬達和液壓控制閥等部件,也是“洋貨”在品質或者可靠性上比較佔優。

  相關專家介紹,以高鐵列車某個核心部件為例,國貨生産成本太高、産量太低、可靠性不確定、性能指標徘徊,而進口貨價格只有國貨的約1/40,供應充足、性能穩定、更新換代很快……

  類似情況,在高鐵整個技術體系的多個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相關技術專家表示,為確保高鐵品質精益求精,廠家選件選料極為慎重。受此影響,國産配件在其中一些領域面臨“不好用、不能用、不願用”的尷尬。

  目前,一些關鍵領域的製造材料,受制于我國一些基礎工業領域“先天發育不良、後天積累不夠”,難以滿足高鐵研發的技術需求。這些制約因素,難以一蹴而就徹底解決,需要長時間的研發攻關。

  北京交通大學軌道車輛系主任李強説,列車轉向架對鋼材的要求非常嚴格,比如一些特種鋼板的焊接過程中,如果選用國産材料,雖然符合各項驗證指標,但經過打磨加工後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較差,在耐久性等方面令人“心裏沒底”,設計師不敢選用。

  許多研發生産人員還反映了一個共性問題:國內高鐵新裝備的實驗驗證條件差,一些新技術新裝備難以長時間大規模試製,直接削弱了研發能力。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賈利民表示,我國有近3萬公里高鐵,但實驗用軌道設施卻屈指可數,為數不多的幾個環形驗證軌道常常需要排隊幾個月,而且適應國外軌距的驗證場所更是基本沒有。由於缺乏體系化的認證環境,一些項目不得不前往國外驗證,成本很高、麻煩很多。

  “小部件”依靠進口潛在制約不可輕視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光澤、左大傑等受訪專家表示,我國能造出世界最好的高速列車、建設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路,卻受制于一些“小零件”“小玩意”;具備整裝上路、整裝出海的能力,卻在少數關鍵技術上依賴“洋槍洋炮”:當下,高鐵在這些局部細節不能“現學現用”,宜依靠積極的技術研發、積累和創新,才能保證全面領先地位。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中發現,目前,在列車生産、軌道裝備等領域,對於我國尚未掌握的技術,高鐵企業比較樂於運用國外成熟的“高精尖”産品,主要通過“全球採購”來解決。

  如此一來,有人認為沒必要“鑽牛角尖”追求高國産化,還認為對核心技術的追求在“全球化”時代會損害效率。但這種“貿工技”的思路並不可取,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研機構的研發熱情。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左大傑等人説,對於追趕者,西方企業為了保持技術優勢,往往對出口設備、技術有所保留,這對中國高鐵未來發展形成了潛在制約。中車長客工程師舉例説,一些晶片和電路板連接處,都被涂上了厚厚的特殊粘合劑緊緊粘在一起,凸顯了有些國外企業的“技術保留”思維。

  同時,伴隨著軌道裝備大規模走向海外市場,整裝設備中的進口元件很可能引發專利糾紛,有可能掉入某些“智慧財産權陷阱”,在國外法律訴訟中我方難以佔據優勢,有可能面臨鉅額的成本支出。

  正常商業往來下,進口“小部件”只會導致“中國製造”部分利潤特別是技術附加值被分享;而使人擔憂的是,一旦某些特定因素發生劇變,或者遭遇抬價、限制甚至“斷供”等惡性競爭,相關短板將對我高鐵長遠、可持續發展構成“戰略制約”。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