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跑馬圈地”後,外賣平臺何去何從?

2018-11-29 08:44:00
來源:長沙晚報
字號

  越來越火的外賣市場背後,是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隱患 長沙出臺新規,明年起餐飲無入網許可將禁上外賣平臺

  “跑馬圈地”後,外賣平臺何去何從?

  從明年開始,沒有標注網路經營的商家,餓了麼、美團等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將不能讓他們入駐。 IC供圖

  從明年開始,沒有標注網路經營的商家,餓了麼、美團等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將不能讓他們入駐。 IC供圖

  長沙晚報記者 徐媛 實習生 賀夢燕

  天冷了,抱著毛毯追著劇,動動手指點外賣,本來愜意無比,但你點開新聞突然發現一些“美食”店舖的後廚竟然不堪入目,甚至給你送來的是放了一年的“速食包”?這時你是不是想下決心自己做飯?

  越來越火的外賣市場背後,卻是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隱患。盜用執照、虛假宣傳、幽靈餐廳……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食品從何而來,所謂的“網紅食物”又是否安全?針對亂象,不久前,長沙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公告明確指出:從2019年1月1日起,餓了麼、美團等網路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停止對不含網路經營的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提供服務。大限將至,各外賣商家將何去何從?食品安全隱患又將如何消除?近日記者對長沙外賣店舖進行走訪和深入調查,發現了一系列不為人知的“後廚秘密”。

  現象 線上好評如潮,線下見不得光

  在外賣送餐平臺上,每個商家都會留下地址,但湖南大學學生小何發現,他們經常點餐的煲仔飯店在玩“躲貓貓”。

  記者來到小何反映的小區,發現該小區深處幾棟樓房的一樓都是專做外賣的餐飲店,這些店大多門面簡陋,躋身在狹窄的房子裏,除了一張印著店名的橫幅或廣告紙,從其他的細節看不出任何餐飲經營的痕跡,它們外表看起來是一間居民房,實則是外賣作坊。記者按照地址幾經搜尋詢問,都沒有找到小何經常點外賣的店舖。

  記者在餓了麼、美團搜索附近的店,根據定位找到了評分較高的幾家店。在一家叫做“叫了只炸雞”的店,記者看到,房間裏面雜亂不堪。記者走進廚房,聞到了一股濃烈的洗潔精味道,原來老闆正用沒有品牌的洗潔精清洗雞腿。

  隨後記者又來到一家叫“周記阿慶嫂腸粉粥”的店舖,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裏擺放著一台液化氣灶、一台冰箱和一個簡單的灶臺。記者進入廁所,發現廁所儼然是另一個廚房,洗手池和垃圾桶裏還有殘留的白菜葉,鍋和盆放在廁所墻角,湯勺等廚具挂在墻上,旁邊就是拖把,水池周圍又黑又臟。

  這兩家店舖的評分均達到了4.7,買家評價一欄都是“好吃”“味道很好”等好評。

  監管部門 新政實施,外賣行業即將迎來大檢查

  根據公告要求,新辦《食品經營許可證》《小餐飲經營許可證》《小餐飲經營備案證》時 , 食品經營者申請通過網路經營的,應當在主體業態後標注含網路經營。對於存量的食品經營許可主體業態未標注而從事網路經營的,需于2018年12月31日前辦理變更登記。從明年開始沒有標注網路經營的商家,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就不能讓他們入駐。

  嚴格依法要求標注網路經營將起到什麼作用?長沙市食藥監局網監處處長高仁發表示,不標注網路經營,許多套證、冒名頂替的商家就會游離于監管之外。新政實施之後,監管部門將更加清楚轄區內有多少食品生産經營者從事網路餐飲服務,有的放矢進行監管。在掌握一手資料之後,下一步食藥監部門將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對轄區內從事網路餐飲服務的商家同時進行線上監管和線下檢查,對非法經營的商家責令改正並予以懲處。

  “我們將對第三方平臺上商家公佈的證照與許可系統中的證照進行比對,一旦發現偽造、更改執照和‘套證’商家,將會依法對其進行嚴懲。”高仁發表示,監管部門還會根據商家提供的執照地址和線上註冊地址進行實地檢查,對於實際地址和註冊地址不一樣的“幽靈店舖”,小餐飲商家先限期責令改正,中大型餐飲直接作無證經營進行查處,涉及網路餐飲服務的商家還會按照提供虛假資訊進行處罰。

  消費者 培養監督意識,點單時擦亮眼睛

  外賣亂象亟待整治,消費者怎樣才能吃到既美味又安全的菜肴?經常點外賣的白領朱杉經過一波波外賣行業食品安全事件後,她點餐比以前要警惕很多。“一定要選平臺上的正規店,最好這家店你看見過,它真實存在。在享受低價和便捷的同時,也需要擦亮眼睛。”朱杉説,她到店消費後會留意店舖是否證照齊全,如果是透明廚房,她會給飯店加分,如果後廚臟亂差,她再也不會光顧。

  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建議,消費者一定要有安全衛生意識和監督意識,一個“合格上崗”的外賣商家必須具備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或《小餐飲經營許可證》《小餐飲經營備案證》),《食品經營許可證》適用於大中型餐飲,《小餐飲經營許可證》《小餐飲經營備案證》適用於小型餐飲。消費者在了解二者經營範圍的同時,還要查看商家的實際餐飲服務範圍和食品經營許可證上的經營範圍是否一致,商家實際地址、線上地址和所提供執照上的地址三者是否一致。消費者儘量在連鎖品牌店、口碑店或者自己去過的店裏下單。目前監管部門正在要求第三方平臺公示量化分級資訊,以後量化等級高的商家也是一個好的選擇。若發現不合格商家,消費者可以直接撥打“12331”向執法部門舉報,也可先取證,然後向平臺舉報。

  專家 外賣行業應從“求量”轉向“求質”

  “目前外賣市場的數量已經接近臨界值,外賣行業已從早期的追求數量、野蠻生長髮展到了追求品質和內在的新階段。”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電子商務系主任唐紅濤教授表示,“幽靈店舖”“套證”等外賣亂象頻出,主要是因為第三方平臺在發展初期,為了擴展規模,往往對入駐商家審核不嚴格,對不合格商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外賣平臺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應該適時擔負起自身責任,關注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口碑,追求質的提升。

  唐紅濤認為,整治外賣亂象最根本的辦法是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促進商家自發良性競爭。平臺對想要申請入駐的商家要嚴格把關,層層篩選,杜絕違法劣質商家進駐。對已入駐的商家,應建立精細化的考核指標,建立動態的評價機制和調整機制。要根據消費者的評價定期調整,將評價高的商家向前推,對評價低的商家利用市場將其淘汰,建立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機制。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朱國瑋建議,監管部門對平臺的管理要線上線下相結合,不要單純地只對平臺數據進行管理,也要加強線下管理,建立動態的審查機制,定期對商家進行抽查。消費者要合理行使自己的權利,充分利用用戶評價的功能向平臺反饋評價資訊,發現可疑商家或者不合格的商家要及時向平臺或執法部門舉報。“只有監管部門、平臺和消費者三者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繫,才能有效地減少外賣亂象,促進整個外賣行業的良性發展。”朱國瑋表示。

  外賣不容“黑作坊”

  文 峰

  透過記者的調查報道,我們看到了外賣平臺背後觸目驚心的餐飲亂象。其中,有一個十分吊詭的問題是:一些餐飲店明明是“黑作坊”,但在網上的評分卻比較高。有的網上照片看著乾淨正規,但實際卻是油污橫流,不堪入目。且不論這樣的亂像是否為個例,但它折射出的監管漏洞必須引起注意。這就要求及時完善制度設計,特別是要強化平臺服務商的監管責任。

  而今,長沙出臺外賣新規,要求外賣店家年底前須標注網路經營資質,若無入網許可,將無法享受餓了麼等外賣平臺提供的服務,正是堅持了問題導向。它意味著,“合格上崗”將成為外賣行業的又一條紅線。

  常識告訴我們,有效監管就必須首先設立明確的“門檻”,把不合資質的經營者堵在門外。正所謂不破不立,只有加大對違規者的前置打擊力度,才能壓縮其違法行為的操作空間,才能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負效應。這對消費者和整個行業都是有利的。要讓職能部門的監管、平臺的監管和消費者的監督形成合力,真正形成體系化的監管“防火牆”。

  當然,我們必須重申的是,規則只有通上高壓電,監管才能形成威懾力。這就要看政策落實力度、懲罰力度和曝光力度。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