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民營經濟離場論"等完全錯誤論調為何時常冒泡:不是"心病"就是"找病"

2018-11-07 10:5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核心提示 “民營經濟離場論”等一些“完全錯誤的”論調,既沒有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沒有認識到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産生誤判,作出曲解。不過,這些誤判曲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認識不清、觀念僵化,屬於“心病”,另一種卻是混淆視聽、故意為之,屬於“找病”。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厘清這些論調背後的産生機理,有助於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消除歧見,增進共識。

  最近,民營企業界廣泛關注的一件大事,是前段時間引起輿論轟動的一些懷疑甚至否定民營經濟的奇葩言論,諸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正在得到旗幟鮮明的扭轉校正。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有針對性地指出,這些説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總書記的講話,正本清源,鏗鏘有力,從最高層面消除了民營企業家內心的疑慮擔憂,可以安下心來謀發展。

  但是,為什麼這些“完全錯誤的”論調時不時地會露臉冒泡,而且越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調整轉型時期,一些無稽之談越是高調登場?我們有必要探究一番,尤其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厘清這些論調背後的産生機理,有助於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消除歧見,增進共識。

  剖開來看,這些論調出籠,根子首先在大腦,是思想觀念問題。言為心聲,“民營經濟離場論”之類,既沒有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沒有認識到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才會産生誤判,作出曲解。不過,這些誤判曲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認識不清、觀念僵化,屬於“心病”,另一種卻是混淆視聽、故意為之,屬於“找病”。

  由於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整體時間並不長,加上過去長期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一些人對民營經濟懷疑、反感甚至否定,這是觀念上的局限與落後。另一些人,他們對民營經濟的作用與地位其實是清楚的,也享受到了民營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但為了迎合某種情緒,尤其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調整轉型期,試圖放放氣球、攪動是非,或者為了博人眼球,語不驚人死不休,刻意發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聲音,別有所圖。

  錯誤論調産生的另一個原因是某些方面改革還不徹底、不到位。民營經濟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産物,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政策,但由於一些部門、一些地方認識不到位,對民營經濟發展的一些制度設計和政策手段,存在欠合理、不平等、難落實等問題,民營經濟發展面臨政策“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等現象。這些無形的“門”,給一些錯誤言論找到了現實依據和理由。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民營經濟自身的弱點與不足。作為改革開放的新生事物,民營經濟具有先天能力不足與後天營養缺乏等“軟肋”,在發展壯大中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遭遇許多曲折。這些問題,有的是創新能力不足、有的是管理能力缺乏、有的是法律觀念不夠、有的是政策水準有限、有的是市場眼光局限、有的是環保意識薄弱、有的是社會責任缺失,任何一方面問題,都會給企業或地方帶來負面影響,從而使一些“不實言論”“錯誤言論”找到把柄或藉口。

  分析這些錯誤論調産生的原因可以看到,無論是觀念問題,還是制度設計、政策執行等問題,有的是長期存在的痼疾,有的是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説到底是繼續改革、深化改革的問題。因此,解決的根本辦法就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中的問題只能靠改革來解決,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有的放矢、打破“禁區”,才能使全社會的認識真正提高到黨中央指引的方向上來,才能使各方面政策手段和民營企業家的努力相向而行,使“完全錯誤的”論調徹底失去“土壤”與“養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瞿長福)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