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維納·措恩:中國網際網路發展正從量變走向質變

2018-11-01 15:20:00
來源:浙江線上
字號
“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維納·措恩。  浙江線上記者 于詩奇/攝

  1987年9月20日20點55分,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具有標誌意義的時刻。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研究人員收到了一封用英德兩國語言寫成的電子郵件。

  “über die Grosse Mauer erreichen wie alle Ecken der Welt.”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跨越長城,走向世界。”這是世界上第一封來自中國的電子郵件。

  維納·措恩教授正是這一歷史性時刻的締造者之一。當他在這個冬天來到烏鎮時,中國已經有多達近7億網民。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閉幕前夕,這位被譽為“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的著名資訊技術專家接受了浙江線上記者的採訪,暢談中國網際網路的過去與未來。

  發展:中國網際網路正從量變走向質變 

  1987年9月20日,在北京的中國兵器工業電腦應用技術研究所,中德兩國科研人員經國反覆試驗後,終於成功通過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網路連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措恩被譽為德國“網際網路之父”,聯邦德國的首次電子郵件發送實驗也是他所完成。據措恩回憶,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他認識了時任中國機械電子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的王運豐教授。王運豐和措恩圍繞中國推廣電腦網路進行了大量探討,隨即開始了中德之間的電腦網路連接籌建工作。

  在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署名中,就有措恩和王運豐的名字。措恩告訴記者,由於當時中國尚未成為國際電腦數據通信網CSNET的成員,因此電腦只能先通過卡爾斯魯厄大學的“轉机”才得以與國際網際網路進行連接。

  “直到1994年,中國才正式接入網際網路,並在短短的20多年間實現了極為快速的發展。”措恩説,當今中國的技術實力、開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中國不僅擁有規模數量驚人的網民,網際網路産業業績也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説正在從“量”的增長走向“質”的蛻變。從阿里巴巴等行業巨頭到網際網路小型初創企業,都呈現出勃勃生機。“中國不僅僅是網際網路的用戶,而且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和國際性的商業合作夥伴。”

  “王運豐是一位可敬的長者,他與我是兩代人,但我們卻在科研合作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遺憾的是,他現在已經離開了我們,沒有看到今天中國網際網路的繁榮發展。”措恩説。

  合作:“網際網路+”與“工業4.0”不謀而合 

  措恩教授説,中國網際網路30年來從無到有的歷程令人感覺“難以想像”。作為最早引領中國走入網際網路時代的外國專家之一,措恩對中德兩國乃至中歐之間的合作前景依然保持著十分樂觀的態度。

  他告訴記者,中國數字經濟和資訊技術企業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而德國則在傳統製造業上具有顯著優勢。“但可以發現,中德兩國的網際網路企業有著許多相似的特質,而且合作日益緊密,在不同領域都取得了成功。”

  措恩指出,在資訊化浪潮襲來的今天,中國的“網際網路+”和德國“工業4.0”,均體現了迎擊未來發展挑戰的前瞻意識和主動作為,兩國的産業戰略可謂不謀而合。正是基於相似的發展設計,中德兩國在未來可以通過更加多元化的形式,開展深入的合作。

  措恩告訴記者,網際網路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也給全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措恩表示,網際網路發展經歷了從研究機構走向企業,然後進入千家萬戶,並最終影響公共生活和全社會的過程。“因此,在學術界、企業界和普通用戶的視野中,網際網路本身也有著不同的面貌和形態。”

  措恩不無感慨地説,今天資訊科學的前沿領域,依然在不斷重塑網際網路技術的構架。“我個人所親歷的網際網路發展過程就經歷了深刻的劇變,因此很難想像網際網路在10年之後的面貌,但中國網際網路一定會迎來更恢宏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