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危機論”係危言聳聽
長期以來,由於直接融資並不發達,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社會融資結構成為推高杠桿率的重要原因 去杠桿、防風險已成為經濟運作中的重要任務,一系列政策正有序推進,宏觀杠桿率增速明顯放緩
近年來,國內外對中國債務問題的擔憂持續,有些人認為中國杠桿率上升速度過快,高杠桿帶來的後果將十分嚴重,甚至引發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近年來,一些國際機構也對中國杠桿率快速增長表示擔憂,認為危機一觸即發。
客觀地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杠桿率的確增長較快。其中,企業杠桿率增速較高,也是引發擔憂的原因之一。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由2008年的96%上升至2016年的166%。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問題有一定的階段性特點與特徵。長期以來,由於直接融資並不發達,我國以間接融資(也就是銀行信貸)為主的社會融資結構成為推高杠桿率的重要原因。我國間接融資佔比長期在70%以上,近年來這一比例更呈現逐步抬升趨勢,目前佔比已高達90%以上。相較之下,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企業融資以股權融資為主,債務性融資佔比均不及三分之一。
同時,企業杠桿率較高則主要集中于國有企業。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這與國有企業和平臺公司曾在一定程度上承擔政府職能等因素有關。
另外,過去10年,隨著房地産市場發展、城鎮化進程提速,我國貨幣化進程加快。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和個人杠桿率快速抬升。隨著金融市場深化發展,“影子銀行”業務在監管的“空白地帶”出現,其加杠桿行為也成為杠桿率上升的推手。
不過,這些問題雖然存在,但從根本上看,並沒有危及中國經濟根基,也不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那些“中國金融危機論”實在危言聳聽。近幾年,我國杠桿率快速上升早已引起有關部門關注,去杠桿、防風險已成為經濟發展運作中的重要任務,一系列去杠桿政策正有序推進,宏觀杠桿率增速明顯放緩。
“杠桿率確實企穩了。”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據摩根士丹利統計,當前中國宏觀杠桿率穩定在285%左右,增速已經企穩,不再像前幾年那樣快速上升。
總體來看,2017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2017年杠桿率比2016年高2.4個百分點,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2018年一季度杠桿率比2017年高0.9個百分點,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國有企業資産負債率已明顯回落。2017年企業部門杠桿率比2016年小幅下降1.4個百分點,2018年一季度企業部門杠桿率比上年同期低2.4個百分點,預計2018年企業部門杠桿率比2017年有小幅下降。雖然住戶部門,也就是個人杠桿率持續上升,但上升速率出現邊際放緩。截至2018年5月末,居民貸款增速連續13個月回落,從2017年4月份的峰值24.7%降至今年5月份的19.3%。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目前宏觀杠桿率穩住了,國有企業的杠桿率持續下降,地方政府的負債可控,國際收支大體平衡,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經濟逐步邁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杠桿率高速上升的階段已經過去。劉世錦認為,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關鍵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更多地關注就業、企業盈利、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等指標,不能再通過人為抬高杠桿率追求過高的增長速度,這將在宏觀上帶動杠桿率下行。同時,我國商品和要素領域的貨幣化程度已經較高,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城鎮化進程趨緩,貨幣化過程也將減速,在杠桿率上會有所顯現。此外,金融監管加強、金融市場逐步完善,影子銀行等導致杠桿率上升的狀況將會有較大改觀。在地方政府債務約束加強、去産能取得重要進展、供求缺口收縮、企業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增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來我國杠桿率將總體趨穩,並逐步有序降低。
在杠桿率穩中趨降、經濟基本面總體平穩的環境下,我國有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不過,當前國內外環境依然複雜多變,在此情況下,應始終對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努力練好“內功”,增強風險“抵抗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