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鐵路便當:火車上難忘的味蕾記憶
奮起湖站售賣鐵路便當的老店。
資料圖片
便當就是盒飯。在臺灣臺北車站,每天中午一到午餐時間,臺鐵(臺灣鐵路)便當的店舖前就排起長長的隊。隊伍中不少人並不是旅客,而是專門來買便當的。如果去得晚了,就會看到火車頭造型的餐車空空如也。指示牌顯示,下一次供餐要在半小時以後。
供不應求的便當,有這麼好吃?
一般的臺鐵便當,肉、蛋、魚、蔬菜齊全,品質並不會因為屬於快餐就降低品級。品質有保證,同時每盒僅售80到100元新台幣(約合20元人民幣)。物美價廉,這就是臺鐵便當的獨特魅力。
除了不貴好吃,還貼心。比如著名的池上便當,有三大特點:使用的是池上大米,用透氣的木盒裝盛,做幹式便當。由於旅客坐火車的時間很長,經營者不知道遊客什麼時候吃便當。如果便當裏面的菜品出水的話,比較容易變質,因此便當以“幹”的菜為主。原來的便當以豬肉為主,為了避免口感上的單調,採取鹵、烤、炸、煎等不同的方式。這樣烹調後的肉也不容易出水。同時,現在人們更加注重養生,米飯上面鋪著滿滿一層蔬菜的素食便當也開始風行。
臺鐵便當的由來,也可是看作一部島內社會發展史。臺灣的鐵路四通八達,你想去哪,只要坐上臺鐵基本都能到達。早期鐵路列車還是蒸汽火車頭,行車時間久,在奔波的旅途中,難免無聊嘴饞肚子餓,臺鐵便當就應運而生。
據島內一位上了年歲的朋友講,最早鐵路便當用鐵盒裝著,盒蓋上是臺鐵的“工”字形標識,裝有一塊炸排骨或滷雞腿、半個滷蛋、一片香腸、一點鹹菜。由列車服務人員在車廂上巡迴叫賣。島內朋友説,小時候搭火車,最嚮往的就是爸媽願意掏錢買一個便當,兄弟兩人分食之,這是早年間最幸福和滿足的記憶之一。
隨著鐵路電氣化發展,鐵路旅程時間縮短,臺鐵上販賣便當也逐漸減少,改為月臺叫賣或車站窗口售賣。而包裝也由從前的鐵盒變成了竹片或紙盒包裝。
奮起湖是臺灣最有名的鐵路便當之一。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繼站。蒸汽火車時代,火車必須在此停留換車頭,於是旅客都會在此稍事休息。由此造就了奮起湖獨特的火車便當文化。奮起湖還因此獲得“便當王國”的美稱。當地甚至流行著一句口語,“沒吃過奮起湖便當,仿佛沒到過阿里山”。
臺東池上便當也叫池上飯包。池上處於花蓮與臺東的交界之處,氣候溫宜、土地富饒,是臺灣的稻米之鄉,列車經過之地,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稻田。
初期的池上飯包是以竹葉包裝,配菜有魯肉、黃菜頭、烤肉乾、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用小蝦和麵粉油炸成的炸蝦餅及梅子。1962年起,池上飯包由原來的竹葉包飯糰改以用竹片盒裝飯,成為今日廣為人知的池上便當。
不少大陸游客從花蓮搭火車到枋寮,途中經過池上站,都要打卡買個便當嘗嘗。為了能在列車停靠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買到地道的池上便當,不少網站都發表“攻略”:先準備好零錢,到站前先站在車門口卡位,等列車停妥後,在第一時間毫不猶豫衝下車,買到手後再以最快速度跑回上車。
有人戲稱,這不到2分鐘的刺激經驗為“生死極速”。如果買完後趕不上火車,“你就可以留在池上盡情享用了”。
此外,其他一些地方的便當也很有特色。比如花蓮火車站前的花蓮懷舊鐵路便當,配有滷蛋、青菜和肉片。今天看來普普通通,但在過去那個年代,這樣的菜色已經很奢華了。這樣的便當,賣的不僅是古早味,還有那份懷舊濃情。福隆鐵路便當在臺灣東北面最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福隆便當最早的服務對像是在當地從事休閒海釣的釣客,後來才漸漸變成火車上販賣。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便當文化也與時俱進。除了奮起湖、池上和福隆可以在月臺或車站購買以外,臺鐵公司在松山、臺北、板橋、臺中、新左營、高雄、桃園、新竹、嘉義、南沙侖等站都有專門的窗口售賣。品種很豐富,除了傳統的排骨、滷肉、雞腿可選,還有新推出的素食便當以及限量供應的北海道特色便當、“原住民”風的特“蔬”便當等。便當外形除了常見的方形,還有圓形、八角形和不同主題的紀念版。
從便當店舖前每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從島內朋友溫馨回憶的言辭裏,足見小小一份鐵路便當,已經融入島內日常生活,承載了不少人的飲食文化與味蕾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