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2018-08-01 09:3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7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2%,連續24個月保持在枯榮線以上——7月3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最新數據,進一步印證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中國經濟巨輪沿著高品質發展的航道乘風遠航。

  1、“穩”字當頭亮點多

  “中國經濟繼續表現強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佈的報告對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充分肯定,對中國果斷將政策重點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增長的戰略表示歡迎。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內在穩定性協調性進一步增強,轉型升級成效突出,新動能茁壯成長。

  “製造業PMI已經連續5個月位於51.0%以上,表明製造業持續處在相對穩定的景氣區間。”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受近期強降雨颱風高溫頻發的影響,加之國際貿易摩擦升溫和部分行業進入傳統生産淡季等,7月份採購經理指數出現一些波動,環比回落0.3個百分點,但運作基本穩定,我國經濟總體繼續保持擴張勢頭。

  數據顯示,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14個行業的PMI位於擴張區間,其中醫藥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太設備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PMI均位於53.0%及以上的較高運作區間,實現較快增長。

  “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充分顯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和內在穩定性,這為我們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打下了堅實基礎。”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嚴鵬程指出。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推動高品質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從結構優化來看,需求結構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從動力轉換來看,新動能的培育發展更多依靠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對資本的依賴明顯下降。

  “産業結構、需求結構和區域城鄉結構更趨協調。”嚴鵬程強調,上半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發展較快,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回暖,東部地區新動能繼續集聚,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2、新動能持續快速發展

  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不久前發佈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首次躋身最具創新力經濟體20強,排名第17位。

  35歲的鄧金科是廣東省陽山縣江英鎮大塘坪村的村醫。江英鎮屬於石灰岩高寒山區,距離縣城32公里。過去,遇到棘手問題,鄧金科只能讓村民趕緊去鎮上或者縣裏大醫院。如今,廣東將相當於主治醫師水準的AI醫生引入貧困鄉村,成為村醫手機裏隨時隨地可以問診的智慧助手,再加上可穿戴醫療設備,大大擴展了村醫的診療能力。

  目前,中國正在加速邁入數字化時代,不斷涌動的創新、深度的融合和龐大的體量,催生出一大批新企業、新産品、新服務、新業態。

  “上半年,新動能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董禮華告訴記者,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分別高於整個規模以上工業4.9、2.5和2.0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光纖、智慧電視等新産品産量保持較快增長,增速均超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

  過去五年間,我國的市場主體數量增加近80%,目前已超過1億戶,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三大戰略、四大區域板塊協調聯動,新增長極增長帶不斷涌現,開拓了較大的迴旋空間。

  “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在變化。”嚴鵬程指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産業加快升級。從行業構成看,與新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的行業發展較快,比重不斷提高。上半年,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保持較快增長。

  3、服務業成為經濟平穩增長“壓艙石”

  今年11月,全球矚目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在九個展館中,專門辟出了一個服務貿易展館,德勤、安永等國際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積極報名參展,全球20大物流企業中已有12家確認參展。中國服務業發展迅猛,市場潛力巨大。

  服務業已成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壓艙石”。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達22757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6%。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已經連續24個季度超過第二産業,連續25個季度超過GDP同比增速。

  “上半年,服務業延續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經濟發展主要推動力作用持續顯現。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有效支撐和推動了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國家統計局服務業統計司司長許劍毅指出。

  新動能的快速成長推動服務業産業結構持續優化。上半年,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兩大門類增加值同比增長21.7%,高於全部服務業增加值增速14.1個百分點,拉動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6個百分點。

  新動能的蓬勃壯大改變了居民消費習慣,促進了消費需求的釋放和升級。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40810億元,同比增長30.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9.8%,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20.4個百分點。

  服務需求較快擴張拓展了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新空間”,成為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突出亮點。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國GDP比重為54.3%,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高13.9個百分點。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5%,比第二産業高23.8個百分點;拉動全國GDP增長4.1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高1.6個百分點。

  “下半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水準持續提升,企業經營環境將繼續優化,居民消費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服務業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許劍毅告訴記者。

  “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支撐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有利條件積累增多。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多,國內結構調整正處於攻關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強調,下半年,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擴大有效需求,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積極應對外部挑戰,防範化解風險隱患,引導穩定社會預期,科學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作。

  (光明日報北京7月31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01日 10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