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五大指標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2018-06-15 10:0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CPI同比上漲1.8%,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6%……6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佈5月份國民經濟運作數據。

  中國經濟總體運作態勢如何?下半年經濟走勢怎樣?美聯儲加息影響幾何?在國新辦14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多項指標顯示穩中向好 

  “綜合生産指標、效益指標、結構指標、民生指標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在持續。”毛盛勇告訴記者。

  從生産看,穩定增長是主旋律。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比上年同月加快了0.3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産指數同比上漲8.1%,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

  從消費看,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是特點。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自今年以來單月首次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8.5%,新興消費較快增長。

  從經濟效益看,穩定提高是關鍵詞。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5%,比1—3月份加快3.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利潤增長了8.4%;財政收入、稅收收入也保持較快增長。

  從物價就業看,平穩向好是標誌。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比上月、上年同月均下降0.1個百分點;CPI同比上漲1.8%,保持溫和上漲態勢。5月份PPI上漲4.1%,漲幅儘管比上月擴大了0.7個百分點,但總體保持在比較合理的水準。

  從市場預期看,持續向好是特徵。5月份,綜合PMI産出指數為54.6%,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升至年內高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9%,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上升0.7個百分點,為2017年10月以來最高點。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新動能茁壯成長。據毛盛勇介紹,通過開展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産能、防範“地條鋼”死灰複燃專項抽查,結構性去産能工作有序開展。微觀杠桿率繼續下降,商品房庫存繼續減少,企業成本繼續降低,短板領域投資增長較快。

  “總的來看,5月份國民經濟運作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有所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經濟持續向好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毛盛勇表示。

  美聯儲加息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 

  美聯儲剛剛決定加息,估計年內還有兩次加息,這對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會有哪些影響?

  對於這個問題,毛盛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美聯儲最近的加息,市場有預期,這對世界經濟包括對全球資本流動的一些影響,已經部分得到了釋放。從中國過往的經驗和現實情況看,美聯儲加息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

  從外部來看,不確定性、不平衡性、不穩定性有所增加,但是世界經濟復蘇,包括世界貿易擴張的態勢延續是大概率事件。我國外貿仍然有條件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從內部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年來一直穩定在60%左右,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強大。同時,改革開放激發了更多活力,新興動能不斷成長。從産業角度看,工業近兩年的增長是穩中有升,服務業總體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

  “中國經濟下半年有條件保持比較好的增長態勢。我對中國經濟全年實現6.5%左右的增長充滿信心。”毛盛勇強調。

  不懼風吹草動,中國經濟平穩增長沒問題 

  日前,中國宣佈了一系列擴大開放、增長進口的重大舉措。“根據我國實際發展需要擴大進口有重要意義。對於擴大進口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不能孤立地看,它們是相互聯繫的。”毛盛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説。

  毛盛勇具體分析説,從經濟增長角度來看,常常使用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凈出口,其中凈出口就是貨物與服務的出口減去進口。假如投資、消費、出口都不變,那麼增加進口就會使凈出口減少,會拉低經濟增長。但實際上,經濟體系是一個循環系統,各個經濟指標不是相互獨立的,指標之間是高度相關的。所以,一方面,增加進口可能帶動國內消費增加,也可能推動國內投資的增加;另一方面,增加進口帶來投資增加擴大産能,也可能推動出口增加。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擴大進口並不一定會下拉經濟增長。

  “儘管貿易摩擦有所增加,短期內可能有一些波折,世界經濟整體的持續復蘇、國際貿易擴張是大勢所趨。目前主要經濟體,以及多數發展中國家發展勢頭還是不錯的。”毛盛勇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內需這些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經濟增長的內外需貢獻中,內需貢獻超過90%,今年一季度內需貢獻更高。內需當中消費貢獻更大,消費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明顯。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貢獻提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要順應消費升級大勢,把消費引領好,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優質供給,帶動有效投資增加,把內需盤活。

  “即使外部有一些風吹草動,只要把內需這篇文章做好,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是沒有問題的。”毛盛勇指出。

  (光明日報北京6月14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15日 04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