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清華臺研院學者吳維旭:臺企轉型面臨內外6大因素挑戰

2018-06-01 08: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維旭。(台灣網發 吳維旭供圖)

  台灣網6月1日訊(記者 王怡然)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維旭近日就“臺企在大陸轉型升級”話題接受台灣網記者採訪,吳維旭表示,大陸臺資企業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營逐漸面臨內外6大因素挑戰,主要有:兩岸要素稟賦的互補性降低、兩岸産業之間的競爭性逐漸加強、臺資企業的傳統代工經營模式難以為繼等。

  吳維旭表示,大陸臺資企業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營逐漸面臨內外6大因素的挑戰:

  第一、兩岸要素稟賦的互補性降低。傳統的兩岸生産要素互補的結構,即大陸提供土地資源和廉價勞動力,臺灣提供資本和技術,發生明顯的改變。隨著大陸整體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而臺灣的資本優勢明顯減弱,大陸資本與技術優勢快速提升。

  第二、兩岸産業之間的競爭性逐漸加強。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資本積累與技術提升,大陸不斷吸收全球生産要素,完善自身産業鏈組合,而同時期臺灣産業發展相對停滯(2000年後),臺灣的優勢産業與大陸同類産業之間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兩岸在部分産業領域已出現重復投資的同質競爭,特別是在新興産業領域,兩岸同步切入發展的産業領域增多,兩岸原有的産業關係正變成“競爭替代合作”或“競爭大於合作”,且大陸企業可以憑市場、技術人才以及配套資源等優勢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而且優勢會不斷強化。

  第三、臺資企業的傳統代工經營模式難以為繼。很多臺資企業“兩頭在外”,追求低成本形塑其競爭力,而技術和市場主要由跨國公司主導,無自有品牌和自主技術,因此,一旦生産成本提升,競爭力會深受影響,而近年來隨著大陸經營環境的變化(資源、生産、稅收、環保、人力成本等),已成為現實或極大的隱憂,不少臺資企業向大陸中西部、東南亞轉移也反映了其成本壓力。

  第四、新的産業革命浪潮正在塑造全球製造業的分工格局,並衝擊傳統的産業發展模式。傳統的製造業強國正在加速“製造業回流”和製造業升級過程,並著力推動“工業4.0”的産業革命,內含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和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革新,以期鞏固發達國家製造業的競爭優勢,這對出口加工型臺資企業的“代工模式”也形成長期挑戰。

  第五、從目前來看,大陸不少臺資企業面對困境的調適能力不足,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也不夠。面對轉型升級的現實壓力,諸多臺資企業在品牌塑造、模式創新、新市場的開拓等方面未成氣候,還是抱持“代工”經營模式,部分是採取空間轉移策略,部分是“機器換人”,繼續維持成本競爭優勢,即傳統優勢正在弱化的同時,臺資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尚未生成,這裡麵包含有成本、收益、風險以及路徑依賴的諸多考量,並且臺資企業的轉型升級,除了臺商的主動意願外,還需要融資體系的有效支援(技術升級需要大量資金),這也是目前大陸方面所著力推動的方向。

  第六、是兩岸政治關係方面,即大陸臺資企業的轉型升級,實際是在兩岸産業制度環境中推進,包括金融支援(資本合作)、市場通路、技術升級獎勵等諸多方面是需要大陸政府的支援,一些重大的産業合作議題是需要兩岸公權力機構的協調或共同應對,但由於民進黨上臺後的兩岸關係缺乏合作的政治基礎,兩岸産業合作中行政機關的積極作用難以發揮,缺乏基於雙方協商的頂層設計引導,臺資企業轉型升級進程的確會受到一些影響。(完)

  【延伸閱讀】

  公開課《傳統企業如何玩賺電商》(上)

  公開課《傳統企業如何玩賺電商》(中)

  公開課《傳統企業如何玩賺電商》(下)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