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國糧食産業正向品質提高轉變

2018-05-29 11: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題要:當前,我國糧食産業發展面臨不少挑戰,如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等等。要推動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就要深化科技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不僅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也要健全人才教育扶持機制
  當前,糧食産業發展正處於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品質提高轉變的關鍵時期。糧食産業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就需要實施“科技興糧”和“人才興糧”,推動糧食産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形成糧食興、産業旺、經濟強的良性迴圈。
  科技創新興糧強業
  科技創新是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撐
  我國是一個食糖嚴重短缺的國家,每年食糖缺口達600萬噸左右。位於山東濱州的西王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每年消化玉米300萬噸,主要用於澱粉糖加工。近年來該公司投入10億多元研發出的玉米果糖生産新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産品可以替代進口蔗糖,並且利潤是葡萄糖的5倍,發展空間很大。而且,隨著玉米果糖製造工藝的成熟和市場逐步拓展,為消化玉米庫存打開了新的通道。
  科技創新興糧強業,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今年夏糧生産有望再獲豐收,倉儲設施和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庫存糧情穩定,市場運作平穩,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糧食安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如在糧食高庫存的情況下,如何防止陳化霉變,如何做到存糧口感如新、營養如初,如何實現節能降耗、節約成本,如何拓寬糧食加工轉化途徑,如何降低糧食産後損失浪費,如何降低糧食物流成本,都亟需靠科技創新去突破,靠專業人才去攻關。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認為,科技是我國提高糧食發展品質、增加綠色優質安全糧食産品供給、建設糧食産業強國的有力舉措。當前,我國納入糧食産業經濟統計的企業2.2萬家,年銷售收入2.9萬億元,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是,由於普遍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産業結構不合理、鏈條短、低端産能過剩等問題仍很突出,難以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的需要。2017年,入統糧食加工企業研發投入115億元,僅佔銷售收入的0.4%;從事米麵油等初級産品加工的企業,95%以上沒有研發力量,産品結構單一,利潤微薄,經營困難,開工率不到40%。即使技術密集型的糧食深加工行業,多數企業也依賴技術和設備引進,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持續發展後勁不足。各類糧食企業都存在技能人才短缺,不能適應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推廣應用的問題。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壯大人才隊伍,加快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不斷增強糧食産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擴充創新成果轉化途徑
  建立産業創新聯盟,舉辦全國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加強企業自主探索
  目前,我國糧食行業的科技創新體系中某些環節、要素和區域過於閉塞,缺少與外界人員、資源、資訊交流,造成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效率低下。要實現科學和技術、科技和經濟、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融通,需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建立産業創新聯盟可以帶動糧食行業整體創新能力提升,並加快創新成果産業化。早在2012年,江蘇省就建設了優質稻米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由稻米産業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在科學儲糧、精深加工、數字糧食三大領域開展合作,引導支援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保障科研與生産緊密銜接,實現創新成果的快速産業化,推動稻米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稻米産業核心競爭力。
  舉辦全國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是推動更多糧食行業創新成果實現市場化、産業化的有效舉措。在今年全國糧食科技活動週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武漢召開全國糧食科技成果對接活動,涵蓋儲藏、加工、物流、品質安全環節及糧食機械裝備領域的眾多糧食科技創新成果悉數亮相。來自全國的10家科研院所和25家企業開展了科技成果、科研團隊、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活動,促進科技與經濟、研究與産業緊密結合。
  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糧食企業也探索出科技成果轉化的多種途徑。如湖北福娃集團是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業,近年來累計投入10多億元,通過實施精深加工技術改造促進轉化應用,把稻米加工從微利産業做成了利潤可觀的大産業;中糧集團依託眾創空間促進轉化應用,今年4月份揭牌啟動首批“雙創基地”建設,集聚企業、高校、院所、基金、孵化器等各方資源,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糧油食品創新平臺;湖南糧食集團依託合資合作促進轉化應用,與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共同投資6.5億元,實施“稻殼秸稈加工生態板材”項目,全部投産後年産值可達30億元。
  培養高素質糧食人才
  加強學校與用人單位的有效對接,併為人才“放權鬆綁”,讓人才“名利雙收”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科技人才在糧食行業發展中具有乘數效應。隨著糧食産業經濟的持續向好發展,現在糧食行業對糧食倉儲、加工、物流等工程人才需求強勁,懂技術、倉儲、物流、管理、國際貿易、期貨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無法滿足糧食行業高品質發展的需要。
  張務鋒表示,當前糧食行業正處於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要大力造就一批糧食行業管理人才、糧食科技創新人才、糧食高技能人才和糧食後備人才,為發展糧食産業經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
  但是,當前糧食行業科技管理機制比較僵化,創新氛圍不夠濃厚,對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強,人才培養的精準性、評價的科學性、激勵的有效性和管理服務的主動性均有待增強。張務鋒表示,要努力營造科技興糧和人才興糧的良好氛圍,深化科技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要像重視糧食安全一樣重視科技和人才工作。
  當前糧食人才市場還面臨著人才與用人單位不能有效對接的問題。一方面企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大量糧食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和了解糧食行業又掌握機械、資訊化、貿易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但每年糧食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企業很難招到滿意的畢業生;另一方面,雖然糧食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好,但學校相關專業的招生卻不理想,報考的學生不多。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與企業需求存在一定距離,雙方缺乏必要的溝通與了解,亟需深入交流合作。
  為了實現人才與用人單位的有效對接,在全國糧食科技活動週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舉辦了首屆全國糧食行業人才供需對接活動,多家學校和企業達成了初步的人才培養合作意向,還成立了全國糧食行業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全面推動産業鏈與教育鏈有機結合,推動校企協同培養糧食行業高素質人才。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糧食行業待遇低是人才流失和學生不願意報考糧食專業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建議,要健全激勵扶持機制,為人才“放權鬆綁”,讓人才“名利雙收”,更要關心愛護人才,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責任編輯: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