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保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機器人護士向你走來

2018-05-14 11:2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原標題:保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機器人護士向你走來

  保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人工智慧分診......機器人“護士”正在向你走來 

  未來,擁有更高智慧水準的機器人會成為我們身邊的“白衣天使”嗎?

  2017年,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上線了人工智慧急診分診系統,以國際和國內診療指南為資訊基礎,將急診患者的體徵、病症等基本資訊進行採集並分析,由系統自動生成分診級別。

  北京朝陽醫院電腦室副主任韋力介紹,這樣的智慧系統優化了就診順序和就診環境,大大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智慧系統解放了護士的大腦,實體硬體也解放了護士的雙手。

  “保姆機器人”已成為不少敬老院的“明星”。該護理機器人可以通過老人的語音命令或觸摸屏控制命令,在結構化的室內環境中實現自動取送物品、開關門等生活輔助功能,同時還具有日程事件提醒、生活娛樂等資訊輔助功能。

  “護理機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療機構人手不夠的壓力。”從事智慧設備研發的眾德迪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賈相晟説,機器人不僅輔助了護士的工作,也優化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集大小便處理裝置、生理參數監測及報警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護理床、幫助人體下肢外骨骼活動的“康復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發了一系列可以輔助醫護工作的機器設備。

  這些機器幫助人類解決了一些現實問題,但隨著設備越來越智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人類生活,如何確保護理機器人真正服務百姓,還需要人類為機器人明確“角色”。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陳殿生介紹,護理機器人首先要堅持安全第一,一旦出現相關事故或決策失誤,“護理機器人”的法律責任如何認定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産業角度,韋力認為,機器人在現實場景裏發揮人們所期待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整個産業鏈的技術協同創新,更需要適合該産品發展的“土壤”和大量前期投入。

  “對於創新性的産品,醫院需要以開放和嚴謹的態度對待。”韋力表示,醫院作為使用方,也是智慧醫療的主要載體,通過嘗試、探索能夠為行業提供反饋和建議,也可有效推動整個行業生態鏈的發展。

  國家衛健委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註冊護士總數超過380萬人,全國醫護比已達到1:1.1。

  護理服務領域逐步從醫療機構向社區和家庭拓展,服務內容從疾病臨床治療向慢病管理、老年護理、長期照護、康復促進等方面延伸。

  “機器人可以把護士從常規型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但患者需要人文的、柔性的呵護,這些很難通過機械展現出來。”韋力説。

  據了解,雖然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資訊技術與醫療領域“碰撞”出了一些火花,但仍然面臨著諸多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挑戰。

  賈相晟介紹,目前的機器人大多處於單點場景應用,而照護工作是處於複雜場景的工作。“由於智慧機器臂成本較高、製造難度大,短期內機器人代替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現階段機器人還只能提供一些單一的如引導、諮詢之類的功能,但在未來,“護理機器人”可能會根據其功能進行外觀設計,並有可能完成更多項目的日常護理。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