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營環境“五缺”“五憂” 臺灣:國際品牌跑了 外商企業慌了

2018-05-02 08:5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香港美粧連鎖商店莎莎退出臺灣市場;韓係彩粧品牌伊蒂之屋結束在臺代理,所有店面停止營業;臺灣麥當勞易主經營……近期以來,國際品牌逃離臺灣的事件可謂一樁接一樁。部分島內的外商協會及臺灣工商界人士認為,臺灣的營商環境疲軟不堪,在吸引投資方面缺乏誘惑力,而負面因素卻能羅列一大堆,恐怕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日漸邊緣化。

  投資不敢 撤資不斷 

  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前不久在香港交易所宣佈,董事會決定調整市場結構,將臺灣的21家門店全部關閉,集中資源發展內地、港澳和東南亞市場,以及電商業務。

  該公司董事會表示,莎莎集團在臺灣市場的表現一直疲弱,截至2018年年初的十個月內,莎莎臺灣市場業務的營業額為1.54億港元,同比下跌11.5%,連續第6年出現虧損。儘管他們曾重整當地管理團隊,致力加強營運、降低成本,但成績強差人意。與此形成對比,莎莎在內地、港澳、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營業額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莎莎等國際品牌的撤離亮起了島內營商環境不佳的紅燈。這樣的紅燈可不止一盞。

  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公佈的最新“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6年世界各經濟體外來直接投資存量佔GDP的比重平均約為35%,臺灣只有14.2%,不到全球平均值的一半,比例明顯偏低。

  臺“投資審議委員會”的資料表明,2015年至2017年,臺灣吸引僑外資投資案件數量連續三年呈下滑趨勢。

  此外,臺北市進出口公會近日發佈的《2018全球重要暨新興市場貿易環境與發展潛力調查報告》稱,臺灣全球貿易競爭力排名退步至17名,連續6年下滑,跌出“A段班”。

  種種跡象表明,臺灣的投資環境正處於“亞健康”狀態。

  短板太多 誰堪忍受 

  曾經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為何落得外商“投資不敢,撤資不斷”的境地?業內人士認為,臺灣的“五缺”問題(缺電、缺水、缺地、缺才、缺工)嚴重,而臺灣工業總會新任理事長王文淵近日又提出了臺灣面臨的“五憂”(包括非核能源政策、環保議題民粹化、所得稅率調高、“公司法修法”及兩岸關係),點出了臺灣經濟環境的短板所在。

  其中,對電力不足的擔憂和對人才的渴望,成為外商和臺灣工商界人士最關注的因素。

  臺北市美國商會上個月發佈的“2018年商業景氣調查”顯示,84%的受訪美商對臺灣的電力是否充足感到疑慮。臺北市美國商會會長魏世民近日表示,外商制訂投資計劃時,通常會考慮五至十年內的供電安全,臺灣必須要有明確的能源供電計劃,才能讓外商安心。

  然而,根據臺灣電力公司公佈的供電預測,今年4月中下旬,島內每日備轉容量率不足6%,將進入橘色警戒狀態;5月、6月也將進入黃色吃緊狀態。未來的電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説得清楚,這也便增加了外商的憂慮。

  另外,在用人方面,臺北市進出口公會發佈的《2018全球重要暨新興市場貿易環境與發展潛力調查報告》表示,島內長期低薪、人才外流及國際人才吸引力弱等因素,已逐步削減臺灣的競爭力。臺北市美國商會人力資源委員會主席、國際通商資深合夥律師馬靜如強調,修改後的“勞基法”對高階管理人員工時限制較多,很多美商會員公司都反映,這些高薪酬員工不希望被要求“打卡”,否則將降低他們在臺灣的工作意願。

  罪魁禍首 政治挂帥 

  “臺灣對中國大陸的進口限制,導致跨國企業不能從大陸進口相關零組件,徒增許多成本。”臺北市歐洲商務協會財務長達利友近日出席座談會時指出,兩岸關係對外資企業在臺灣投資的意願有重要影響。他坦言,臺灣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是歐洲企業選擇投資臺灣的主因。臺北市日本工商會理事長渡邊一郎也表示,越來越多日本企業來到臺灣,目的在於選擇共同進軍中國大陸的夥伴。

  但是,由於民進黨當局意識形態挂帥,不僅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而且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方面處處設卡,與許多赴臺外商期待以臺灣為跳板進軍大陸市場或用好大陸資源的想法大相徑庭。

  此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資與大陸資本間接投資、資金交叉持有的情況越來越多,但臺當局卻不遺餘力地去排查赴臺投資的外商企業中是否有陸資背景,導致項目審核過程冗長。舉例來説,按目前規定,一家在臺經營多年的外資企業,因母公司被陸資參股或並購,就須關閉現有事業,以陸資企業名義重新申請。萬一是陸資不可投資的項目,就只能撤資。這些規定和舉措給外商帶來了負面印象,最終影響投資項目的落地。(記者 柴逸扉)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