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聚焦各地人才“爭奪”戰:文科人才被遺忘?

2018-04-27 08:46:00
來源:人民網-産經頻道
字號

  近日,面對經濟條件發達、基礎設施完善和發展空間廣闊的“北上廣深”,杭州、武漢、鄭州、合肥、南京等20余城市紛紛出臺人才新政,掀起了一場“人才爭奪戰”。

  4月25日,全球化智庫(CCG)和中國人才50人論壇在京聯合舉辦研討會,分析當前各地人才新政利弊,探討人才流動背後的趨勢,為各地制定理性的吸引人才政策提供參考,以期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人社部原副部長王曉初,CCG 主任王輝耀,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滿生及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調研員王選華等現場參與了研討。 

  各地應儘快建立人才産業目錄 

  “運動式的人才爭奪,猶如開誓師大會、下指標、定任務......甚至可能淪為一項政績工程,恐怕難以得到健康持續的發展。”面對時下大熱的“搶人”大戰,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馬抗美頗有擔憂。 

  在馬抗美看來,唯有建立相關的長效機制,才能使地方人才政策不受跟風或官員日後任免的影響。“你就是把人弄來了,怎麼樣長期為我所用,真正地讓人才在這兒做事業?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她強調。 

  對此,CCG高級研究員、中組部人才局原副巡視員胡建華表示認同。

  “一窩蜂的政策,你也出臺,我也出臺,就出現了同質化現象。”胡建華建議,各地應針對自身區位優勢的特點,從地方發展的大方向綜合考慮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方面,讓人才看到當地政策的針對性,能打消一些不必要的顧慮;另一方面,當地政府也“有底”,明白自己吸引的人才在高、中、低端上的比例,得以有的放矢。 

  文科人才被遺忘? 

  CCG副主任兼秘書長苗綠在肯定各地建立人才産業目錄的同時,對此舉的持續性表示了擔憂。

  “比方説,同樣建立人才産業目錄,決策層設計時就會從社會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但如果地方政府來做,可能只傾向於圍繞自己家的企業或産業。辛辛苦苦從各地吸引而來的人才,面對的卻是‘一時半會’的競爭,會導致一些隱患的産生。”她如是説。

  “文科(生)可能沒戲。”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更為直接地指出其中的隱患。

  他指出,儘管地方出臺人才産業目錄使供需雙方得以更有效率地對接,但基本傾向理工科專業的人才目錄可能導致人才流動與教育結構上的失衡。他提出質疑稱,“在進行教育結構和專業設置的調整上應重視市場,不應盲目行事,進行‘低成本的擴招’,而是應該及時地進行理性的反思。”

  人才儲備還是資源浪費? 

  CCG常務理事、智聯招聘CEO郭盛分享了自己從業多年的經驗。就他看來,在二三線城市城鎮化發展勢頭良好且職位量增長的當下,“大家還留在這些大城市裏,為了一個戶口奮鬥,是對資源最大的浪費。”

  郭盛坦言,人才流動應是市場行為,但與人才關係甚密的戶口和房産政策卻是行政行為。“如果不打破現有的規則,人才還是會集中北京等一線城市爭取住房資源和醫療資源,而不會去二三線城市。”他指出,各地的人才新政實際上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彌補了規則的不合理性和資源缺失後的優化配置特性。

  人才的定義應交由市場決定 

  “我非常希望把人才爭奪戰的“才”字去掉,改為‘人口爭奪戰’。”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黃文政舉例稱,“分別從杭州師範學院和深圳大學畢業的馬雲、馬化騰,按當年的北京和上海人才政策,根本不算個人才!”

  黃文政認為,人口遠比人才重要,只要人口充分、教育良好、環境適宜,人才自然會冒出。在他看來,人才的定義應該交給市場,而不是白紙黑字的政策。

  針對人才培養地和流動城市之間的矛盾,他分享了一種平衡關係的辦法:從國家層面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人才所流動到的城市,應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受教育的城市進行補貼。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