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華設計獎評出最終獲獎作品 將舉行頒獎典禮
台灣網3月20日寧波訊 (記者 黃曉迪)首屆中華設計獎“桌面優品”設計大賽終審日前在寧波市國家大學科技園區舉行,5位兩岸設計領域專家評審從210件入圍作品中,針對概念類和産品類各評選出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3項、最佳創新獎1項、最佳組織獎1項、入圍獎30項。大賽將於3月31日在寧波市鎮海區舉行頒獎典禮。
終審評委合影(台灣網 黃曉迪 攝)
大賽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指導,台灣網、中華職業教育社、寧波市鎮海區人民政府、臺灣設計聯盟共同主辦,“知産中國”承辦。
為保證大賽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大賽終審評委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長江學者魯曉波,臺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林盤聳,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西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余隋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范聖璽以及浪尖設計公司創始人羅成擔任。5位專家秉持“公平、公正”的評審原則,從“設計創新性”“用戶體驗友好性”與“經濟、社會效益”等維度出發,綜合考慮每一件入圍作品。
參賽作品品質高,設計更具完整性
大賽終審評審組組長魯曉波對本次大賽的第一印像是:“出乎意料,參賽者眾,數千名參賽者提交了好的創意和設計;不管是概念類還是産品類,入圍的品質都很高。”另一個突出印像是:“參賽作品在完成度上、可製造性上,做得相對比較深入。”
范聖璽對本屆參賽作品的整體感受是“品質很高很精緻,讓人眼前一亮,每一件作品都有故事有説法。”他説:“有些設計不單是一個單體的産品,它更是一個商業模式,從設計、製造到生産,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為傳統企業的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兩岸作品各具優勢,合作前景廣闊
羅成表示:“臺灣的作品在文化性、傳統性上有非常好的表現,大陸的作品在實用性、與高科技的結合上有非常亮眼的呈現。正因為兩岸的設計作品具有差異性,才有更大的融合度,兩岸業界可以通過更多的交流融合,把文化、創意設計以及科技的發展融合起來,呈現出更符合時代發展的産品。”
林盤聳認為通過這樣一個平臺讓兩岸的創意設計共同激勵發光,非常有意義。他説:“文化創意産業,六個字,三個詞,兩岸有共同的文化根源,臺灣更偏創意,大陸更偏産業,臺灣在創意端有很多優質的人才,大陸在市場端、産業端有很多的機會,怎樣去整合成為一個大的中華文化産業,這是值得我們大家去期許、去攜手合作的。”
作品落地孵化前景大,盼實質性推動設計産業發展
余隋懷錶示本次大賽作品的落地孵化前景很大,他説:“評委們再三斟酌,獲獎的這些作品,都是對實際孵化有一定帶動作用的,特別是金獎、銀獎,我們重點考慮的是對産業的帶動作用。”他希望通過本次大賽的評獎,能夠對兩岸後續更多的設計資源的加入有重要的引導意義。
作為同時參加了初審和終審的評委,余教授感慨本次大賽的組織工作做得非常有效,“地方政府的支援,寧波當地的産業優勢,都是大賽後續的一個有利的支撐,從評選的結果來看,海峽兩岸都有非常出色的作品,大賽結束並不是終止,更應該是一個開始,將創意設計放在這樣一個平臺進行孵化,帶來的效益將是巨大的,這也是很多大賽夢想要做到的,能夠實質性地推動設計産業的發展。”他希望“透過與産業基礎、政府支撐與臺灣優質文創設計資源的相結合,帶來全新的創新示範效應,實現兩岸設計産業更好的融合發展。”
“知産中國”研發設計競賽系統,為大賽提供技術保障
為保障評審工作的順利進行,“知産中國”專門研發了設計競賽系統,該系統是集賽事發佈展示、作品徵集、上傳投稿、評審打分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系統平臺,支援PC端、移動端使用。經過多次比賽的經驗積累和升級,現可實現實時打分和結果分析與統計。為數量龐大的作品評審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解決方案。
魯曉波提到:“和以往的評審工作相比,這次尤為順利,除要感謝每一位評委對專業的堅守外,也要感謝知産中國設計競賽系統,大大提高了評審效率。”
大賽肩負社會責任,促兩岸融合發展
魯曉波在評選過程中驚喜地發現“這些參賽的設計師都有一種很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他們在産品的研發和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時也在關注不同的消費人群,包括關注殘障人員生活品質的提升。”
他認為大賽的一大重要作用是“通過遴選、評審,發現一些更好、更優秀的設計趨勢或設計觀念,大賽不僅僅推動了製造業、推動了商業,同時更引領了人們健康的消費方式、健康的價值觀。在這方面還可以加大宣傳力度,使大賽對社會形成一個正面的引領。”
中華設計獎作為面向兩岸青年設計師的綜合賽事將肩負社會責任,旨在通過兩岸設計産業的交流合作,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大賽頒獎典禮將於3月31日在寧波鎮海舉行,屆時還將舉辦首屆中華設計獎“桌面優品”設計大賽優秀作品展及兩岸設計精英交流會。(完)
終審評審現場(台灣網 黃曉迪 攝)
魯曉波接收記者採訪 (台灣網 黃曉迪 攝)
林盤聳接收記者採訪 (台灣網 黃曉迪 攝)
范聖璽接收記者採訪 (台灣網 黃曉迪 攝)
余隋懷接收記者採訪 (台灣網 黃曉迪 攝)
羅成接收記者採訪 (台灣網 黃曉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