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舉辦未來科技展 推動人工智慧研發

2018-01-02 08:4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 喻菲 李凱)“2017未來科技展”28日在臺北開幕,為期三天的展覽將聚焦人工智慧應用、清潔能源、生物醫藥技術、醫學材料、奈米材料5大領域。

  臺灣科技事務主管部門表示,臺灣將結合半導體科技,積極推動人工智慧(AI)技術研發,計劃5年內在這一領域投入160億元新台幣,包括建設AI創新研究中心以及機器人製造基地。

  科技界人士表示,AI是2017年科技界討論最為熱烈的議題,其未來應用、技術發展,都是臺灣科技産業最關注的方向。此外,臺灣進入老齡社會,結合臺灣整合電路方面的優勢開發新生物醫藥技術具有較大産業需求。

  AI技術助防災 

  在此次科技展上,多家臺灣科研機構展出正在研發中的智慧防災技術。例如,能將颱風等資訊及時傳達到居民家中供即時查詢的系統。而智慧防災駕駛技術以高速網路配合車聯網的概念,將災害資訊傳達到汽車中,告知駕駛者前方道路、天氣等重要訊息。

  據了解,臺灣科研機構正在研發完整的地震防災解決方案,在地震來臨前,可以先偵測微小的地震前導P波(縱波),並在三秒內預估地震的強度,並依據不同防災情境,自動開啟逃生指示燈協助人員往安全處避難,並關閉瓦斯、電源等。還可偵測樓房結構震動反應,余震後三分鐘提出地震事件報告,震後五分鐘內提出結構安全評估報告,協助快速震後應變。

  臺灣近來因司機疲勞駕導致的意外頻發,常常造成重大傷亡事故。為此,臺灣科研機構正在打造“AI人工智慧分析疲勞預警系統”。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王俊麒向記者介紹:“我們通過蒐集駕駛人行為的大數據,例如疾病史、睡眠狀況等,用這些資料通過演演算法計算個人化的身體情況。我們可以通過AI人臉辨識系統,監測駕駛人打瞌睡、點頭、眨眼的行為,對駕駛人的疲勞情形發出預警,避免駕駛人過勞駕駛的可能。”

  奈米科技促療傷 

  將一小滴藥水滴在傷口上,再用近紅外燈照射約5分鐘,就能使通常需要22天才能癒合的傷口,僅需13天就可癒合。

  臺灣成功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葉晨聖解釋説,這項技術引入了奈米材料,將小蘇打分子修飾于奈米粒子錶面,奈米粒子吸收近紅外光轉換成熱,釋放二氧化碳,在傷口區域形成弱酸環境,進而增加傷口區域血液的迴圈與氧氣的供給,達到傷口加速癒合的目的。目前動物實驗證明這一技術是有效的,未來還可將此奈米藥劑與敷料貼布結合作為標準化商品,進一步應用於臨床與居家照護之傷口癒合需要。

  可高速充電的電池 

  科技展上還展示了一種可高速充放電的鋁離子電池。臺灣科技大學在讀博士黃貞睿介紹,這一技術主要是以低成本碳及鋁箔作為鋁電池的正極及陰極,成本遠低於鋰離子電池,並以離子液體為電解液,無起火爆炸之憂,安全性大大提高。

  據介紹,這種電池充電可在2分鐘之內完成,電容量可達100mAh/g,迴圈次數達6000次以上,電池壽命可長達20年,工作溫度可低至零下30攝氏度至40攝氏度。未來可應用在起重機、搬運機器人、大型車輛、緊急電源及太陽能儲能裝置等。

  黃貞睿説,未來鋁離子電池研發將朝著提高容量的方向發展,以期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