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茶山依舊在 不見夕陽紅——閩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創業潮生生不息

2017-12-22 09:0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福州12月21日電(記者巫奕龍、李慧穎)將茉莉花香窨入綠茶,茉莉花茶渾然天成。如果將桂花香窨入臺灣高山茶,會是何種滋味?

  “香氣穿鼻,顏色透亮,口感滑甜。”在閩西漳平永福鎮“臺灣茶葉故事館”裏,來自臺南的曾國寶泡起了自己歷時3年、今年10月才研製成功的桂花茶。

  曾國寶在臺灣本是茶商,11年前來永福種茶後才學制茶,不料一發而不可收,制出來的茶飄香兩岸,屢獲大獎。他甚至還嘗試製作當地流行的水仙茶餅,儘管“還做得不夠到位”。

  在以閩西高山盆地永福鎮為核心的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裏,眾多臺農與曾國寶一道,跨越海峽,開山種茶,歷經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將數萬畝荒山荒灘變為美麗農莊。

  據統計,漳平臺創園迄今駐有臺資企業66家,其中茶企48家,年産茶1600多噸,産值逾7億元,參與投資的臺商500多人。永福因此成為臺資個體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鄉鎮、大陸規模最大的臺灣高山茶生産基地。

  漳平臺創園發軔于臺農的自發投資,先有“鳳”後有“巢”。1996年,來自臺灣著名茶鄉南投縣鹿谷鄉的謝東慶發現永福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與阿里山相似,於是率先投資開闢了千畝茶場,做出了優質高山茶。

  此後,臺農紛至遝來,在“大陸阿里山”安營紮寨。2006年,漳平臺創園應運而生,2008年升格為國家級。管委會主任顏燕芬説,在去年全國29個國家級臺創園考評中,漳平臺創園獨佔鰲頭。

  在漳平臺創園裏,創業是永恒的主題。兼任管委會副主任的臺商李志鴻説,高山茶是臺灣精緻農業的代表,臺農引入臺灣精緻農業技術,融合大陸土地、勞動力資源和市場等優勢,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堪稱兩岸農業合作的典範。

  在臺灣,茶農一般就種五六畝茶,只能算“小農”;在永福,最小的臺農茶場也有300多畝,不是“中農”就是“大農”。李志鴻擁有2500畝茶葉基地,引進了臺灣最先進的恒溫恒濕萎凋室等設備,還和其他臺農一道,創造性地實施了給茶樹澆灌豆漿等生態茶園技術。

  在臺農的努力下,永福高山茶可以媲美甚至超過臺灣原産地。不久前,李志鴻生産的高山茶入選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用茶和“砥礪奮進的五年”國家大型成就展。

  創業意味著創新。在漳平臺創園,臺農與當地政府一道,借鑒臺灣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的經驗,不斷提升拓展産業鏈。

  謝東慶等臺商投資伊始,就在茶園道路兩旁種櫻花,為日後發展觀光旅遊埋下伏筆。近年來,有關方面先後投入15億元加快園區建設,永福交通和茶園道路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發展旅遊業條件日趨成熟。當地政府與臺商共同努力,大種櫻花逾10萬株。

  春節前後約3個月,漫山遍野的櫻花輪番綻放,映襯著綠意盎然的茶園,到永福“遊茶園、賞櫻花”漸成時尚。

  自2012年舉辦首屆櫻花節以來,永福遊客年年激增,今年僅春節期間就達27萬人次。休閒旅遊帶來的人流,拉動了茶葉銷售,也促進了當地杜鵑花、櫻花等産業發展。

  臺農不約而同走上了休閒旅遊發展之路。去年進駐永福的陳志堅在“鳥不生蛋”的山溝溝裏建農莊,林下種植鐵皮石斛、草珊瑚等中藥材,同時打造休閒旅遊和養老基地。“我的農莊還沒正式開放,就已經有不少遊客了。”

  創業需要“新血”,漳平臺創園長盛不衰的秘訣,就在於臺農二代、三代接力創業形成熱潮。迄今,園區已有60多名臺灣青年前來生活、就業、創業,創辦企業10家,臺盟中央在此設立了全國首個“臺灣青年産業融合創業示範基地”。

  年輕一代積極探索電子商務、市場拓展、文化創意和旅遊開發等,企業活力倍增。來自南投的34歲的陳濂豐在父親的企業裏任技術總監,2015年起攜妻子和3個孩子定居永福。他引入了精緻化管理,實現無庫存,下一步將著手開發飲料茶。

  來自臺中的27歲的楊咏安2014年全面接手了父親的企業九德農場,他在經營有機茶園的同時創辦櫻花品種繁育園,引進臺灣香水櫻、吉野櫻等品種,花期可接力從春節前開到4月中旬。“我正在推動企業向旅遊業轉型。”他説,“不轉型未來會很困難。”

  在永福創業的臺農讓源自福建的臺灣高山茶回歸故鄉,也為自己找到了第二故鄉。“這裡氛圍這麼好,臺商沒有回去的。大家都在努力,紮根下來,成了永福人。”曾國寶説。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