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別把慢就業當成懶就業的藉口

2017-12-20 14:0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慢就業別成懶就業(民生觀) 

  經過試錯,才能知道什麼工作真正適合自己

  又到就業季,數據再爬高:教育部預計,將有820萬大學生畢業。找工作的當口,“慢就業”又成了一個顯話題。所謂“慢就業”,就是畢業之後不著急工作或深造,選擇遊學、創業考察、在家陪父母等,休整一段時間再做打算。

  “慢就業”現象的出現,不見得不好,起碼説明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了。條件允許,停一停,想清楚一些,無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別把慢就業當成懶就業的藉口。

  懶就業往往表現為這樣:工作和自己願望有差距,不想幹;符合願望的,又夠不著。於是,啥工作都懶得看了。寧願啃著老、混著,也不願“降格以求”。表面上追求完美,其實並不明智,對長遠發展不利。

  誰不想一步到位,找一個完全稱心的好工作?可幸運兒畢竟是少數。連馬雲都創業失敗過好幾次。鳳凰“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可它是神鳥,如果在現實中,非滅絕不可:生存條件太苛刻了。

  進一步説,什麼是好工作?不能靠想像,得在實幹中認識。好比談戀愛,談過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麼類型的。從不戀愛,看著韓劇想像,那個瑪麗蘇、傑克蘇的理想對象不過是個美麗幻影。有的工作看著好但並不適合自己,有的工作仿佛不高大上,但卻能跟個人稟賦完美結合。愛迪生嘗試了1600多種材料,最後才發現了最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是鎢絲,找工作也得試錯。

  項羽小時候,也面臨過職業規劃的問題。叔父給他做了安排,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經過了這些試錯,項羽找到方向:我要學兵法,學萬人敵。自己最適合幹什麼,社會需要與個人稟賦的最佳結合點在哪,可以有設計,但更關鍵在嘗試、驗證。

  先就業再擇業,哪怕是一個不那麼如意的工作,還能帶來一個積極的“副作用”,那就是豐富閱歷、增益己所不能。鮑勃·迪倫寫道,“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條路,才可以稱他為男人;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個海洋,才會安眠在沙灘上。”年輕時候撿的珠子,將來可以成為璀璨項鍊的材料。

  創業界流傳過這麼一句話:先起跑再找方向,先起跳再找落點。足球場上最怕站死了等球。政府應該創造各種條件、千方百計鼓勵就業,年輕人不妨先跑起來、跳起來,騎驢找馬。周珊珊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