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有效應對企業“走出去”的風險挑戰

2017-11-10 08:5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正在深入推進,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深入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帶一路”建設立足歐亞非、面向全世界,合作前景十分廣闊。企業“走出去”,走向的是風景無限的廣闊天地。同時也應看到,相關國家在經濟發展、國家治理、社會發展、人文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會給企業“走出去”帶來一些風險和挑戰。比如,一些地區存在多元的宗教環境,讓不少企業産生困惑;有的國家社會不穩定因素較多,企業投資風險較高;有的國家道路交通、廠房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工程項目建設投資大、週期長;也有的國家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增加了貿易合作的風險;還有的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存在誤解,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除此之外,相關國家的政治法律體系、語言文化習俗、商業規則標準不同,對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與適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這提示我們,應當正視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化解。

  加強統籌協調,避免盲目“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做好企業“走出去”整體規劃,加強統籌協調。各部門和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和相關國家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走出去”實施方案,避免出現區域功能定位趨同、産業結構佈局重疊、同質化無序競爭等問題。同時,在建設中應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加強與相關國家溝通,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先易後難,分階段有步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企業“走出去”也應分階段有步驟推進。對我國企業來説,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入手,推動實施一批有需求和共識、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合作項目是務實之舉。在合作試點示範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推廣,有助於相關國家共用建設成果、增強合作信心,併為後續更高水準的優勢互補、擴大合作奠定基礎。

  用法律和經濟手段降低“走出去”風險。應充分了解相關國家的國情、市場情況和競爭環境,加強形勢研判和事前預防預警,制定企業海外利益維護和風險應對預案。與此同時,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引領作用,利用現有國際擔保機構化解和分擔投資風險,建立完善海外投資金融支援體系和擔保機制,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援;完善風險評估機制,組建專門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和網路資訊系統,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資訊諮詢服務、財務法律技術支援等,用法律和經濟手段有效降低企業投資和生産經營風險。

  增信釋疑,引導國際輿論。當前,仍需加強對“一帶一路”建設理念、精神和原則的闡釋與宣傳,為企業“走出去”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在此過程中,應特別注重運用國際通用的現代傳播手段,貼近相關國家受眾的語言風格和思維習慣做好宣傳,引導國際社會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合作共贏目的,凝聚更大共識,夯實和擴大“走出去”的民意基礎。

  加強企業自身能力建設,增強國際競爭力。完善企業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加快培養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不斷強化企業的創新意識和核心競爭力。積極打造國際化品牌,加強與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合作,加強與當地政府和社區溝通,提供面向市場需求的産品、技術和服務。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負責任的中國企業形象。自覺遵守東道國法律法規和國際規範慣例,尊重當地社會文化與風俗習慣,增進文化認同與情感聯繫。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