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祥
日前公佈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房地産成為拖累GDP增長的一大重要因素。一時間,沉寂了幾個月的“房地産市場該往何處去”的話題,再度成為社會熱議焦點,而看空者與看多者隔空辯論,最終歸結到“剛需”這一概念的有無上來。
“剛需”概念被開發商炮製出來已經説不清是什麼時候,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幾乎每一個力挺樓市的代言人,都把“剛需”當成口頭禪。在他們的邏輯裏,房子只要蓋出來就會有人搶著來買,因為太多的人需要買房結婚、落戶、生孩子、養孩子、孩子上學……沒有房子就沒有一切,所以房子不管價格高低都得買。
針對這一論點,筆者早在兩年前就曾從“剛性需求”的經濟學定義、房地産的性質歸類,以及價格條件等多方面對樓市“剛需”這個偽概念進行過駁斥。但無奈的是,伴隨著2013年樓市的井噴,善於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的樓市“死忠派”又佔得了輿論的主導權,他們將“恐慌性需求”描述成“剛性需求”,並極力放大“城鎮化”、“單獨二胎”等政策將帶來的需求,更有甚者描繪了一幅房價衝向80萬元/平方米的圖景,無不令人生畏。
近一個月來,北京多個自住型商品房開始搖號選房。然而,令人唏噓的是,很多經過千辛萬苦搖上號的家庭卻放棄了選房。儘管最終所有房子都售罄,但這其中所折射出來的買房人心態變化已經非常明顯。難道這些中簽的人真的都沒有經濟實力買房嗎?如果沒有,他們為何來參加搖號?如果有,“剛需”怎麼就沒了剛性呢?
真正的市場是瞬息萬變的,而剛性需求只是對部分消費品而言存在,對投資品根本無從談起。就目前的價格而言,房産只有投資屬性,而沒有消費屬性。因為如果按照價格去計算,當房子的利息成本遠遠超過租房成本,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去租房,而非買房。當房地産完全表現為投資品屬性時,其價格就已經擺脫了傳統消費需求的影響,而幾乎取決於貨幣供應量的大小以及貨幣利率的高低。貨幣供應出現泡沫則房價升,反之則房價跌。只有看得清這一點,才會明白,類如“丈母娘需求”等偽剛需概念只是在貨幣泡沫之中所呈現的一種幻覺罷了。
[責任編輯: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