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洗碗工2名,配菜師2名,傳菜2名,包吃住,工資面議……”、“誠聘:美容師、美發師;要求:有工作經驗……”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記者走訪發現,很多服務企業雖然尚未等來熙熙攘攘的客流,但“急招”、“誠聘”的招工廣告卻已出現在店門口。(2月17日《解放日報》)
又是一年春來到,又是一輪用工荒。眼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部分企業用工短缺再一次“如期而至”,一些行業人員甚至重新“洗牌”。種種跡象表明,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已經結束。據有關部門透露,上海市餐飲行業內的員工流失率高達50%,這一數字在中小型餐飲企業中更高。勞動力缺口的背後已經不再僅僅是企業能否招到工人的問題,産業佈局、薪資水準、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開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逐漸顯現。面對“用工荒”,多數企業開始提高薪酬,希望儘快招到人。深圳人才大市場調查顯示,71%的參會單位提供的職位薪酬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較去年不少待遇普長20%左右。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難”比以往來得早、來得猛,著實讓不少用人單位“頭疼不已”。從經濟學原理來説,“用工荒”意味著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不足。但筆者認為,“用工荒”的背後未必是“民工荒”或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透過“用工荒”這一表像,與勞動力自由流動有關的戶籍、教育等問題一一凸現。所以,與其説“用工荒”,倒不如説傳統的戶籍、教育等制度制約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對於眼前的“用工荒”,關鍵在於要研究如何化解這些不利因素。中國的人口流動與發達國家的人口流動有著本質的區別。發達國家的務工人員一般“人隨工作走”,可以稱作真正的“遷徙”,而中國則是每年往複式的“流動”。無數農民工涌到城市打工,他們不但期待著能掙到錢養家糊口,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更期待能融入打工所在城市。但事實上,掙到養家糊口的錢相對容易的多,但戶籍、教育等問題,絕不僅僅是企業所能給予的,公共政策決定著他們是去是留、是流動還是遷徙。換句話説,要解決“用工荒”的問題,甚至解決更深層次的“産業升級”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從戶籍、教育等領域進行根本的調整,進而給予農民工和城市人同樣的權利。 劉英團
[責任編輯: 王君飛]